產品名容天貨號產地 | 江蘇宜興 | 材質 | 大紅袍 | 工藝 | 手工製作 | 特性 | 易養 | 規格 | 長約11.8cm 高度約7.3cm 容量約175cc | 作者 | 盧偉萍 | 證書 | 包真品 有證書 | 工藝 痕跡 | 純天然原礦泥料,燒製溫度批次不同,存在一定細微色差。 | 備住 | 紫砂壺不比陶瓷可批量生產,所以親在拍下寶貝之前請咨詢客服確定是否有貨,謝謝。 | 配錦盒、錦袋送禮更有檔次! 顏色隨機發貨。 |
|
|
、 |
簡介:朱紅微嫣具綿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溫潤度中等;熱水沖淋立展嬌嫩鮮紅特色,壺身遊移紫光遽現,神秘迷人風韻令愛壺人神醉。以之沖茗之茶湯明亮活潑、快意果決、易展揚香而聚甘柔甜。朱泥原礦,胎骨堅硬而沉實,色澤朱紅略泛桔光,溫潤透明質感之佳,與清中期頂級朱泥無異;大器無法燒成,小品燒成後穀皺紋隱現,頗具古代朱泥風華。趙莊的朱泥原礦灰、白、帶黃棕色,呈片狀結構;本原礦由於泥性較重,故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礦中較堅硬的部份(年代較久, 且成陶後色調較紅豔,古稱“石骨”),再經敝古陶研究所繁複全手工的練製程序後,始能成陶!
朱泥紫砂壺的特點:
朱泥,在《陽羨明陶錄》中又稱“石黃泥”,是宜興紫砂中的珍稀泥種,明清以來一直是製作茗壺的極品材料。朱泥壺泥質天成,當屬於紫砂內泥傢族中的最珍稀的一員,呈夾脂狀在巖框礦中,色從淡黃、淺青黃到深黃。從1100-1200℃的高溫窯爐中精工燒成的朱泥壺造型數以千計,“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有仿幾何形體造型,工藝精湛,色澤純樸。
朱泥壺製作比其他的紫砂壺製作難度大,成品率低。主要因素是朱泥收縮大,在高溫燒製時,朱泥系因收縮或砂漿比率的緣故,所以壺身表麵易現:“節皺紋”。故有古人雲:“無皺不成朱”,這也是古今愛壺人認定上品朱泥壺的要件之一。同時,朱泥的成品表麵呈啞光,視覺並不鮮亮,顏色微紅帶黃,砂感若隱若現,養成後砂感明顯,潤澤透亮。此外,朱泥壺透氣性好,能在壺表麵形成包漿,所以越用越光亮鮮艷,其組織細密,保香性能優於其他紫砂壺。沖泡烏龍茶、大紅袍、鐵觀音等茗茶,可謂首選之茶具。
關於朱泥的分類,行業內說法諸多,總的來說朱泥一般分三種:趙莊朱泥、趙莊黃金朱泥、小煤窯朱泥等。其命名更是多樣化,所謂梨皮朱泥、水紋朱泥、大紅袍、黃朱泥、紅芯朱泥、這些名稱的來源是唐宮名砂泥源坊根據不同的提煉過程並配合燒製後達到的效果命名。
朱泥成品率低的原因:
朱泥是爭論較多的一種礦料,成品率也較低。原來有‘無朱不皺’、‘無皺不朱’的說法,從某些方麵說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朱泥原料的顆粒比含量小,並且乾燥及燒成收縮率比較大,因此容易產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皺紋、變形、開裂等。但是有很多朱泥壺是不起皺的,從一些歷史作品看,有皺紋的也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朱泥成品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礦料因素:趙莊、紅衛等地出產的朱泥因收縮變形率較大,一般隻能做一些較小的產品。部分黃龍山朱泥,其質性介於紫砂紅泥和朱泥之間,礦料顆粒比含量較大,乾燥及燒成收縮較小,不易起皺,可以製作較大型的作品。從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部分較大型的朱泥壺可以發現同類材質。
原料加工因素:因朱泥礦料能溶於水成泥糊狀,有些礦料在加工時,直接把泥漿過濾後晾乾成泥,礦料中有部分顆粒被直接濾出或溶解掉,造成原料顆粒比減少。這就好比使用目數過細的紫泥原料製作作品,也會產生起皺現象。
成型製作因素:朱泥熟泥的泥性很重,對水的滲透性和揮發性能比其他紫砂泥料要差,成型時對泥料的乾濕程度,泥片的厚薄均勻以及製作方法等均需謹慎把握,稍有不當,製作時的加工痕跡極易在燒成後顯露出來。
燒成因素:因朱泥熟泥的細密度高,氣孔小。坯體內的水分不易散發出來,並且在燒成結晶過程中其共溶物比較活躍,特別是在最高臨界溫度時相當劇烈。因此燒成時的預熱烘乾時間要比紫砂紅泥長,升溫,降溫過程均需十分緩慢,稍快就會出現驚裂等缺陷而前功盡棄。
宜興地區的地質系沉積巖礦。據科學考察:陶土原料遍佈於宜興南部丘陵山區,為頗發育的古生代地層。陶土存於志留世、泥盆世和早石灰世等地層中,它又源內陸和海濱湖泊,以沉積作用堆玉成礦。一般陶土的礦體呈層狀。白泥往往分佈在山腰,而甲泥則在山腳平坦的地方。
明清時期,開采陶土就已成為鼎蜀山帶農民的副業。在農閒期間,由二三人至10多人組成一組,進行開采,將陶土原料賣給場戶加工成泥料。有的則自采自淘,直接出售給窯戶。
在明代
甲泥的產區是在白碭、青龍、黃龍諸山。甲泥埋在地層深處,因而在開采時需要“深入數十丈乃得”。《陽羨茗壺賦》鑿黃龍,宛掘井兮千尋;攻巖有骨,若入淵兮百仞。”就是記錄明代宜興陶土在白宕、黃龍山一帶開采甲泥的情景。古文《荊溪疏》裡有關於“高原峻板,半鑿為陵”的記載,也是在山坡采掘陶土的記錄,陶土掘出來以後,要經過搗碎澄濾,才能使用,即所謂“分畦茹濾”,“並杵椎春”。
在清代
采石煉泥已成為農民的副業。據光緒八年《宜興縣志》記載:“土有青黃,用供摶埴。天青泥於諸泥為最貴,製茗壺者特用之。黃泥供缸甕坯質而已。黑董如白麵可濟瑾,白堊為礦灰可塗污,白土可泥壁,今人用燒白瓷器坯。”“土美者摶土。黃土作坯,燒成瓦甓。紫砂之泥為茗壺、花盆,或仿古式作杯、碗及幾案間玩器。白泥為瓶缶……其間非陶業者亦多接土澄泥,采石乳,取土骨。”這裡所說的“非陶業者”,就是農民。
紫砂泥類,當時均於鼎蜀鎮黃龍山中。原泥分為青泥(今稱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據說,過去還有一種可燒成“雨過天青”顏色的天青泥,現在土源已竭,挖掘不到瞭。
原料的勘探方法,分槽探和小圓井勘探。前者適用於白泥,而後者則適用於甲泥。白泥一般分佈在山腰,上麵巖石很多,不宜以圓井法勘測,一般采用槽探(槽寬2米,長5米)。在石頭多、廢土多的地方,可采用小圓井勘探(井口直徑以1.21米為適宜)。圓井法探測的好處是牢固似箍桶,碎土不易落下,壓力均勻,這種方法適用於勘探甲泥。
陶土的開采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露天開采,也稱明掘。這種陶土離地麵近,一般隻需掘去1~2米廢土,即可采得。如嫩泥多產於土質山地,泥層離地表不過四五尺,因此,可用明掘方法開采。另一種為坑道開采,也稱暗掘。必須先鑿成礦井,穿過黃石巖層,或在黃石巖層鑿成橫穿式隧道至泥層再進行開采。甲泥多產於黃石巖下,礦層離地麵較深,采掘工程比較艱巨,一般用礦井式采掘,紫砂青泥和其他甲泥用隧道式。這兩種采掘方法都叫做暗掘。
露天開采
凡是覆蓋層較薄的礦體,接近地表,廢土量不大的山坡,在探測確定後,可采用露天開采。露天開采首先要剝掉廢土,必要時要按地形做人口道和出口道。所剝的廢土要堆於指定的地方,避免返工浪費。剝離的方式要階梯形,高2~2.5米,寬1.5~2米,這樣,石頭滾下不會發生危險。具體開采方法:泥層高的可分階梯麵開采,其高、闊度與剝土相同;如遇特殊情況可分段交叉開采,禁止直線作業。在開采過程中如遇有堅硬的巖石及黏土,可用爆破方法。在陶土運輸上,采用指狀運輸條件最為有利,即由總路進入工作麵,分各支路進行裝車,這樣可避免車輛擁擠等候裝車的現象。如開采麵與運輸路的坡度不大,可以將車子直接進入礦口裝泥,這樣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坑道開采
坑道開采法是按照一定的開采順序,在地下礦床或圍巖中把陶土開采出來。通常采到一定的程度時,為瞭擴大工作麵,就要開支脈巷道(一般掘進到20米左右就可以開支脈巷道),便於回采。在平洞的采掘過程中,要註意做好頂板兩旁泥墻的管理工作。在開始掘井時,兩旁要研軋墻,頂板要架支柱。為瞭節約原材料和生產費用,可以采用石柱支柱。支柱的架設是按頂板牢固情況而定,支柱與支柱之間的距離一般為2米;如遇裂縫口之處,要增加支柱,才能保證安全。
1955年7月,宜興縣采礦公司成立,統一開采陶土,並將原來從事開采的宕戶、雇工,農民招收進廠做工。1956年陶土的開采量為18萬噸。1958起,陶土開采使用手工打眼和爆破,開采效率提高4~5倍。1959年礦井內采用人工電鉆,工效提高10多倍。1966年8月,宜興陶瓷公司成立原料總廠,形成瞭從地質勘探到原料開采、粉碎、煉泥加工生產一條龍。從1975年起,原料總廠又進一步改造和更新開采設備,使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上世紀80年代以後,陶土開采已普遍使用鑿巖機、風動鑿巖機、混式煤電鉆、液壓挖掘機、鏈板輸送機以及多式絞車等機械設備,礦井內的通風、防塵和通訊等設備也日趨完善,為原料開采提供瞭更好的條件。
宜興出產的陶土,按其顏色、產地不同,大體可分為本山甲泥、東山甲泥、瓦窯甲泥、西山嫩泥、屺山泥、蜀山泥、白泥、黃泥、綠泥、烏泥、紅棕泥和紫砂泥。甲泥是接近地表麵的一種黏土。它們質性有軟硬、韌脆、粗細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各種陶器根據大小、厚薄、曲直之異,用泥也各有區別。白泥、黃泥、綠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煉後,可以單獨製造陶器。其他各種陶土均需混合作用,方能獲得良好的窯業性能。其配合量隨製品的種類、性質和形狀大小而異。
紫砂壺所用的原料統稱為紫砂泥,其原泥分為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地質特征及成因基本與甲泥一致。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很強,滲透性良好,是一種品質極優的陶土。與它同類的還有大紅泥、烏泥、白泥、本山綠泥和墨綠泥。這些陶土都深藏於巖石層下,雜於夾泥之中。出礦時呈巖石質地塊狀,經過攤場風化,成為豆粒顆狀,再經細磨,通過每平方厘米200多孔眼的羅絹鋼絲篩下粉末,加15%的水拌成生泥塊,再經多次捶打,使泥料壓縮黏韌,就成瞭可以用來製坯的紫砂泥。
根據1925年地質普查資料,宜興陶土的種類及分佈為:白泥產白泥場,黃泥產黃泥場,甲泥產南山、黃龍山、嫩泥產西山前,任墅、瓦窯、趙莊,紫砂泥產黃龍山,架土產瓦窯、任墅、黃泥場、紅泥產趙莊,綠泥產黃龍山。
1978年的地質普查資料反映,宜興的主要陶土種類及分佈情況如下:白泥,顏色有灰色、桃紅、象牙色等數種,主要分佈於蘭山、大潮山、白泥場一帶;甲泥,有本山甲泥,西山甲泥之別,主要分佈於黃龍山、張渚、楊店、林場、均山、東山、黃泥場、澗塢,礦源從南山一直延伸到父子嶺、董塘一帶;紫砂泥主要分佈在黃龍山一帶;嫩泥,主要分佈在川埠、西山紅廟、蔣立橋等地;紅泥,出產於川埠境內的西山和趙莊。
截至1984年,宜興陶土資源黃發現55處重點礦點,陶土礦占全省總儲量的95%以上。其中甲泥礦分佈:鼎蜀鎮以北1公裡處黃龍山,以北3.58公裡處的朝陽山。以西12公裡處宜興林場。以南6公裡處的鳳凰山,以南8公裡處的蘭右。西北1.5公裡處的青龍山。湖父鎮西南的紙坊、罄山寺。張渚鎮以西4公裡的西山橋處。茗嶺鄉以南3公裡處的向山、平園村。太華鄉楊店官莊缸窯界。銅峰鄉的西梅園。白泥礦分佈:鼎蜀鎮以南6公裡處的白泥場,7公裡處的東大潮山,8公裡的蘭石。西南2.5公裡處的南山。太華鄉橋涯村、深洞村。茗嶺鄉以南3公裡處的向山、平園村。湖父鎮以西4公裡處的蒼塢。嫩泥礦分佈:鼎蜀鎮西南2公裡處的沙山。以西3公裡的石柱頭、紅廟、香山。以南3.5公裡處黃泥嶺。西北1.5公裡處青龍山。茗嶺鄉長崗嶺。湖父西南3公裡處的七裡棚、九裡山。太華鄉楊店。耐火泥分佈:張渚鎮西的雞籠山。太華鄉楊店,茗嶺鄉以南2公裡處的塗裡,大廟西的北山。鼎蜀鎮西北1.5公裡處的青龍山。其他還有:茗嶺鄉涯村瓷土、瓷石礦,湖父鄉以東省莊瓷土、瓷石礦,立新紅泥礦,大港小塢頭紅泥礦,柏山永康瓷石礦,鼎蜀鎮以南7公裡處東大潮山北坡的紫砂石等等。
紫砂壺批發山林居西施壺 倒把西施 仿古壺 朱泥茶壺 茶具 茶杯 禮品 商務禮品 小品 中品 大品 石瓢壺 龍蛋壺 井欄 漢鐸 牡丹西施 南瓜壺 全手工壺 半手工壺 生產廠傢 正品
新手教學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