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梅花坑端硯 | 材質 | 石硯 | 產品類別 | 硯 |
產地 | 廣東 | 是否進口 | 否 | 規格 | 木盒裝 |
中國名硯—端硯,梅花坑端硯。木盒裝。
(請記好貨號,每種圖案隻有一方)
6132
6134
6136
6138
6140
硯臺
硯臺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硯臺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臺是石硯。漢代由於發明瞭人工製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臺開始發展起來,出現瞭銅硯、陶硯、銀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臺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瞭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製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瞭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等。木硯研究始於何時,沒有定論,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實際並不適宜做硯臺,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留下瞭許多頗為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臺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瞭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四大名硯
端硯
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端硯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歙硯
“歙硯”的開山祖是易硯。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
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製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製瞭“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後主的常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徽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
洮硯
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洮硯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瞭生產。
澄泥硯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製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製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硯臺的正確用法:
1、平時儲水: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2、使用時須換清水:用小壺滴清水在硯臺表麵,再用墨碇研磨。註意熱水傷潤損墨。
3、用後刷洗: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麵。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
洗的時侯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的硯麵。如果須要帶出場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4、新墨輕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麵,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瞭。
5、將墨取出: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麵。
硯臺的保存
首先要避光:硯如果放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會出現乾燥的跡象,日曬過久硯匣也容易乾裂。玩賞硯臺時桌上最好鋪上毛氈,硯不要接觸金屬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在對硯臺塗蠟時,有人將蠟塗遍硯身,有的還塗抹植物油,更有的塗沫墨,以為可以養硯,但這些做法並不妥當。蠟可以塗於硯四周,底部要薄而適中,最忌將蠟塗在硯堂磨墨的部分;硯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為植物油屬慢乾性油脂,硯麵有油多招塵土,使硯污穢不堪,並散發出一種怪味或產生黴變。在硯匣保養時,應經常打蠟以保持硯匣光澤,防止潮氣侵入。如果遇到硯匣收縮,硯身放不下的情況,可用砂紙打磨硯匣的內側,讓它增寬易放。古硯匣如有破爛和損壞,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對古硯匣進行收藏。
端硯名坑
端石的地理位置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羚羊峽的東麵斧柯山,山下有一條端溪水自硯坑村流出,逶迤曲折北去,註入西江。這一帶集中瞭最有代表性,最為名貴的硯石坑洞,如老坑(水巖)、坑仔巖、麻子坑、綠端等,連綿數公裡。其二為北嶺山一帶,如宋坑、梅花坑等論石質,則首數老坑,而各名坑的石質、石品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用這些硯石製出來的端硯,易發墨,石品多,實用、欣賞都很有價值。
老坑
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處約50米,洞口向西。老坑硯石呈紫藍帶青色,色彩豐富,渾厚凝重,石質溫潤如玉,幼嫩、滋潤,致密堅實,敲之木聲,貯水不耗。其名貴的石品花紋有:魚腦凍、青花、玫瑰紫、火捺、豬肝凍、雲青、金銀線、凍紋及石眼等。《端溪硯史》曾這樣形容它:“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坑仔巖
坑仔巖自老坑洞口東望第二峰,同老坑的直線距離不到500米。坑仔巖石質堅實、細膩、滋潤,石色青紫帶紅,顏色比較均勻。石品花紋中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據專傢評價坑仔巖硯石與老坑硯石的石質、石色、石品十分相似。隻是石性稍燥,石質稍脆,但它的石眼較多而質優,石眼綠中呈黃色,有睛。
麻子坑
麻子坑在離老坑四裡之遙東南方的山腰上,洞口有多個,是清朝乾隆年間一陳姓麻子所發現開采。其質地高潔、嬌嫩,細膩優質的麻子坑石可與老坑硯石媲美。石色油潤,色青紫略帶藍,色彩豐富。石品花紋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豬肝凍及石眼等,其中石眼尤佳,多碧綠,有瞳子。正由於麻子坑石多眼,很宜於雕龍刻鳳,將天然的石眼作龍目、龍珠或鳳尾拖翎的翎眼,極為生動。
宋坑
石色紫紅如豬肝,石質潤滑,細密、堅實,石品多樣。優質的宋坑石有大如飯碗的珍貴魚腦凍,有鮮艷奪目的翡翠點,有維妙維肖的大火捺。在端硯石的宗族中,宋坑硯石以發墨快而著稱。不過,它發墨雖比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硯石稍快一點。但研磨出來的墨法卻比不上用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硯所磨的墨汁細膩、油潤。
梅花坑
北嶺的梅花坑是宋代以後所開的,它硯石也很有特色,呈蒼灰微帶青黃色,裡麵有許多淡黃色的梅花紋,有如梅花鹿的皮毛,這個坑的硯石也是因為有此特點而命名的。這個坑的硯石以多眼為其主要特色,石質近似宋坑。
斧柯東(新麻坑)
以出產端硯著稱於世的斧柯山,位於肇慶市羚羊峽東南,綿延十多公裡,崇山峻嶺,氣派非凡。其東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鎮轄區,故有些人習慣稱這一帶產出的端石為沙浦石,還有羚羊峽以東(屬鼎湖區)的沙浦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斷斷續續開采過硯石,沙浦石現在稱之為新麻坑或斧柯東。石質不俗,細膩,堅硬致密,石品紋理豐富,實用性很強,送禮佳品。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