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高爾夫球運動又稱為迷你高爾夫運動(Mini-Golf),是由高爾夫運動演變而來的。20世紀初,高爾夫運動在歐洲和美國非常盛行,各種國際比賽和大獎賽非常多。而最後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在於最後的一次推桿進洞。為瞭更好練習進洞技巧,人們常常設置一些障礙練習。漸漸的該運動便從高爾夫運動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特殊的高爾夫球”運動。1963年,成立瞭國際迷你高爾夫聯合會,簡稱IMF。隨著該運動在世界各地的蓬勃開展,1993年IMF又改組為世界迷你高爾夫聯合會,簡稱WMF。目前已有會員國87個,會員人口總數接近2億人。WMF的各成員協會或俱樂部每年組織的正式比賽超過5000場。每年賽會和娛樂收入超過50億美元。該項目已被列入2007年世界運動會比賽項目。隨著該運動在世界各地的普及發展。有人預測將來該項目有可能被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
高爾夫運動的起源
第一種說法是高爾夫起源於荷蘭。荷蘭人宣稱他們的桿和球的運動叫“KOLVEN”,並且提出兩條證據。
第二種說法是起源於古羅馬。公元前古羅馬對這種遊戲方式有著悠久的記錄,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流行一種名為“Paganica”,是高爾夫球的遠祖。
第三種說法是起源於法國。法國南方傳統的槌球(“jeu de mail")也是利用木桿擊球進洞的遊戲。
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捶丸說”。
據史料記載,高爾夫運動起源於15世紀或更早的蘇格蘭。當時的牧羊人喜歡玩一種用木板將石頭擊進動物洞穴的遊戲,並逐漸形成瞭一定的規則。關於一場球為18洞,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由於蘇格蘭地區非常寒冷,人們每次出去打球時,總愛帶一瓶烈酒。一瓶酒重18盎司,每次發球時先喝一瓶蓋,而一瓶蓋正好是一盎司。打完18個洞,一瓶酒也正好喝完,漸漸地,人們便認為一場球應該是18個洞瞭。
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發展
19世紀末現代高爾夫運動傳如中國上海,1886年上海出現瞭高爾夫俱樂部。1931年“高爾夫球”遊戲在上海流行。同年,中國、英國、美國的商人合辦高爾夫球俱樂部,在當時的南京陵園中央體育場附近開辟高爾夫球場。從此。高爾夫運動在中國一定范圍內得到傳播。而高爾夫運動真正在中國興起。則是1984年以後。
高爾夫運動經歷瞭成長期,發展期,逐漸的走到成熟期瞭,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高爾夫運動被定格為成功人士的專利運動項目,列如貴族運動行列。打一場標準的18洞高爾夫,除瞭高昂的入會費,而且打球還有球童、燈光、服務費等費用,使得高爾夫離普通消費者越來越遠。
練習場在中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為瞭更好的練習擊打,糾正打球姿勢,節省初學者的打球費用,高爾夫練習場出現瞭,高爾夫球愛好者可以先在練習場練兵,為以後能下大場做充分的準備。
練習場從初期的一兩傢到現在的上百傢,發展速度很快。北京現在就有五、六十傢,而且風格各有不同,具備各種功能。有方便的高爾夫球具賣場、有風格迥異的酒吧和餐廳、有室內的練習場。都在功能上大做文章,而且根據自己會員的品位,逐漸出現瞭特色練習場。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