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布料 | 用途 | 裝飾掛擺飾 |
風格 | 中國傳統 | 品牌 | 雍合緣工藝 |
造型 | 幾何圖形 |
(註:每天的特價商品只能在當天拍下,拍下後2小時內支付有效,不在當天內拍下不是當天特價的商品,價格均按不特價處理,詳細情況請咨詢在線客服。)
產品介紹:
香包,古人叫香纓、香囊、佩幃、容臭,今人稱荷包、耍貨子、絀絀。它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類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余緒未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香包從狹義講,是指裡面填充丁香、雄黃、艾葉末、冰片、霍香、蒼朮等具有芳香除濕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它形狀象包,填充物又有香味,故稱香包。香包從廣義講,既包括實體型香包,又包括沒有填裝料的各類刺繡工藝品,如刺繡鞋墊、帽子、肚兜、窗簾等。香包範圍的擴大,既反映了歷史的演進,也反映了勞動婦女與時俱進的創新智慧。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製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誌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云:“五采謂之繡。”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藥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禮記、類則》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注、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送一個香包,傳遞一份友情,梢去一份好心情,表達一番美好的祝願,問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取向。 香包,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
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前不久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彆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圖案,以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為例,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繡紋飾圖案,是按照佛教淨土的教義設計的,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淨土”,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誌。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們向佛塔敬獻這種香包,完全是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誠意。 從我國民間現存清代以來的香包看,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以隱喻象徵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托和美好嚮往。比方,用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松鶴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而利用漢字的諧音做比喻者更是隨處可見:送給新婚夫婦的“早生貴子”(棗兒、花生、桂圓、蓮子組合圖案);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壽)…… 翻開這一層層厚重的文化積澱,面對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畫卷,展示在我們面前的盡都是古樸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鮮活的藝術瑰寶。其實,這才是揭示人性慾望的藝術;表達思想信仰的藝術;展示生命活力的藝術。可以說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眾文化、人性文化。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