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調節機械潤滑油,防銹油的原料油。
表1 API-1509基礎油分類標準
試驗方法 | ASTM D2007 | ASTM D2270 | ASTM D2622/D4294/D4927/D3120 |
類別 | 飽和烴含量/% | 黏度指數VI | 硫含量/%(質量分數) |
I類 | <90% | 80~120 | >0.03 |
II類 | >90% | 80~120 | <0.03 |
III類 | >90% | >120 | <0.03 |
IV類 | 聚α-烯烴(PAO) | ||
V類 | 所有非I、II、III或IV類基礎油 |
I類基礎油通常是由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制得,從生產工藝來看,I類基礎油的生產過程基本以物理過程為主,不改變烴類結構,生產的基礎油質量取決於原料中理想組分的含量和性質。因此,該類基礎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類基礎油是通過組合工藝(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制得,工藝主要以化學過程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變原來的烴類結構。因而II類基礎油雜質少(芳烴含量小於10%),飽和烴含量高,熱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溫和煙炱分散性能均優於I類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制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性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性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類基礎油指的是聚α-烯烴(PAO)合成油。常用的生產方法有石蠟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別用來調制不同的油品。這類基礎油與礦物油相比,無S、P和金屬,由於不含蠟,所以傾點極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數一般超過140。但PAO邊界潤滑性差。另外,由於它本身的極性小,對溶解極性添加劑的能力差,且對橡膠密封有一定的收縮性,但這些問題都可通過添加一定量的酯類得以克服。
除I~IV類基礎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烴類、酯類、矽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礎油等統稱V類基礎油。
新手教學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