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械)準字:豫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2270164號 | 產品註冊證:豫食藥監械生產許20130015號 | 衛生許可證:無 |
滅菌方式:環氧乙烷 | 有效期:24(月) | 一次性使用:是 |
我們的優勢:
1、“泉河”為河南省著名商標
2、專業的醫療器械生產廠傢
3、優質的進口醫用不銹鋼材,針尖銳而不尖
4、10萬級凈化的生產車間
5、環氧乙烷消毒安全衛生,獨立包裝,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復使用,以免交叉感染.
6、完善的質量檢測體系
本產品采用
紙塑包裝10支/袋70支/盒
針體直徑:2.6mm
長度:65mm
特殊規格要根據客戶需要定做.
針灸針分為針尖,針身,針體,針尾.
品種有鍍銀柄針,銅柄針,金屬管柄針,塑
柄針等.規格有Φ0.14-0.50×13-75mm等上百種.
針體必須光滑鋒利,針體挺直,易於進針,手感好,針尖具有"禿中帶銳,銳中帶禿"的特點,必須達到刺棉花拔出不帶纖維,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針痛感才小.針柄針體連接牢固,否則容易斷針.
毫針刺法
1進針法
臨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故右手稱為"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左手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進針時,運指力於針尖,而使針刺入皮膚,行針時便於左右捻轉,上下提插和彈震刮搓以及出針時的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夾持針身協助刺手進針,使針身有所依附,保持針垂直,力達針尖,以利於進針,減少刺痛和協助調節,控制針感.具體的進針方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幾種:
①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麵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宜於短針的進針.
②夾持進針法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乾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麵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臨床上也有采用插刺進針的,即單用右手拇,食二指夾持消毒乾棉球,夾住針身下端,使針尖露出2~3分,對準腧穴位置,將針迅速刺入腧穴,然後將針捻轉刺入一定深度,並根據需要選用適當押手配合行針.
③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膚松弛部位的腧穴.
④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等.以上各種進針方法在臨床上應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淺和手法的要求靈活選用,以便於進針和減少病人的疼痛.此外,也有采用針管進針的,即備好玻璃或金屬制成的針管,針管長度約比毫針短2~3分,以便露出針柄,針管的直徑,以能順利通過針尾為宜.進針時左手持針管,將針裝入管內,針尖與針管下端平齊,置於應刺的腧穴上,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針尾或用中指彈擊針尾,即可使針刺入,然後退出針管,再運用行針手法.
2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①角度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麵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腧穴所在位置和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而定.一般分下列三種角度: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麵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麵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用於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於直刺,深刺的腧穴.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麵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的腧穴等.
②深度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數,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腧穴各論中已有詳述,在此僅根據下列情況,作原則的介紹.體質:身體瘦弱,宜淺刺;身強體肥者,宜深刺.年齡: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部位:頭麵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總的來說,針刺深度是以既有針感,同時又不傷及臟器歸宜.針刺的角度深度關系極為密切,一般來講,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對天突,啞門,風府等穴以及眼區,胸背和重要臟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註意掌握好針刺的角度和深度.至於不同季節,對針刺深淺也有影響,也應予以重視.
3得氣
"得氣"是針刺治療過程中的感覺,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病人對進針後的針刺感覺,又稱"針感";施術者根據針感掌握刺激的手法操作,以達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術者手指對針刺入皮膚以後的感覺,又稱"手感",施術者根據手感去尋找,調整針感,使針感達到治療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①針感針感是指從進針開始到出針為止的全過程中所發生的感覺.由於刺激部位與組織結構,個體感覺差異及對感覺的形容不同,可反映出各式各樣的針感;這些針感不但產生於針刺的局部,還會向其他部位傳導.並經過某些特殊的方法誘發,用壓力可阻斷.
②手感手感是醫生在刺針過程中,針尖經過和遇到的各種組織的感覺,從感覺中可以得知針尖刺到的是何種組織,並從中得出在進針過程中病人的針感,以及針感的性質和強度,並根據手感調整針感,使其達到治療疾病的針感.總之得氣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所產生的經氣感應.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時患者也會在針下出現相應的酸,麻,脹,重等甚或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的感覺.若無經氣感應而不得氣時,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
4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瞭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基本手法行針的基本手法,是針刺的基本動作,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①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使針在穴內進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使針從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為插;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至於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有無,頻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靈活掌握.
②捻轉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後的來回旋轉捻動的操作方法.至於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靈活運用.以上兩種基本手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相互配合運用,在臨床上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輔助手法
是進行針刺時用以輔助行針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①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於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經脈的循行部位,進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攝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氣時用之可以通氣活血,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於沉緊時,用之可宣散氣血,使針下徐和.
②刮柄法:亦名劃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此法在下得氣時,用之可激發經氣,促使得氣.
③彈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以手指輕輕叩彈針柄,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動,而使經氣速行.
④搓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向單向捻轉,如搓線狀,每搓2~3周或3~5周,但搓時應與提插法同時配合應用,以免使肌肉纖維纏繞針身.此法有行氣,催氣和補虛瀉實的作用.
⑤搖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或搖轆轤之狀.此法若直立針身而搖,多自深而淺的隨搖隨提,用以出針瀉邪.若臥針斜刺或平刺而搖,一左一右,不進不退,如青龍擺尾,可使針感單向傳導.
⑥震顫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動作,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顫,以促使得氣或增強祛邪,扶正的作用.
5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是根據《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這一針灸治病的基本理論原則,而確立的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這是針刺治病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毫針刺法的核心內容.
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
瀉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腧穴,采用適當的手法激發經氣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而調節人體臟腑經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補瀉效果的產生,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麵:
功能狀態內因是變化的根據,人體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狀態下,針刺可以產生不同的作用而有補和瀉的不同效果.如機體處於虛憊狀態而呈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補虛的作用.若機體處於邪盛而呈現實熱,閉證的實證情況下,針刺又可以瀉邪,起清熱,啟動的瀉實作用.如胃腸痙攣疼痛時,針刺可以止痙而使疼痛緩解.腸胃蠕動緩慢而呈弛緩時,針刺可以增強腸胃蠕動而使其功能恢復正常.這種針刺補虛瀉實的調節作用,和機體的正氣盛衰有密切關系.如機體的正氣充盛,則經氣易行.若機體的正氣不足,則經氣不易激發或數刺乃知.
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有些腧穴適宜於補虛,而有些腧穴適宜於瀉實.譬如足三裡,關元等具有強壯作用,多用於補虛;而少商,十宣等,具有瀉邪作用,多用於瀉實.
針刺手法針刺手法是產生補瀉作用,而促使機體內在因素轉化的主要手段.在臨床上為瞭使針刺產生補瀉作用,古代針灸醫傢在長期的醫療實踐過程中,創造和總結出瞭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現將臨床常用的幾種主要針刺補瀉手法,介紹如下:
①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②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③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④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⑤呼吸補瀉: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法.
⑥開闔補瀉: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⑦平補平瀉:稱為單式手法,進地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捻轉後即可出針.以上各種手法,臨床上可以相互配合應用,此外並有如下的復式手法:
燒山火:將針刺入腧穴應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中1/3(人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將針刺入下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即慢慢地將針提到上1/3,如此反復操作3次,即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補法,即為燒山火法,多用於治療冷痹頑麻,虛寒性疾病等.
透天涼: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再將針緊提至中1/3(人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將針緊提至上1/3(天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緩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復操作3次,將針緊提至上1/3即可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瀉法,即為透天涼法,多用於治療熱痹,急性癰腫等熱性疾病.
6留針
當毫針刺入腧穴,行針得氣並施以或補或瀉手法後,將針留置在穴內者稱為留針.留針是毫針刺法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於提高針刺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通過留針,可以加強針刺感應和延長刺激作用,還可以起到候氣與調氣的目的.
針刺得氣後留針與否以及留針時間久暫,應視患者體質,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癥隻要針下得氣並施以適當補瀉手法後,即可出針,或留置10~20min.但對一些特殊病癥,如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某些急腹癥,破傷風角弓反張者,必要時可留針數小時.而對老人,小兒患者和昏厥,休克,虛脫患者,不宜久留針,以免貽誤病情.留針方法主要有下列兩種.
靜留針法是針下氣至後,讓其自然地留置穴內,不再運針,到時出針.臨床多用於對針感耐受性較差的慢性,虛弱性患者.
動留針法是針刺入腧穴先行針待氣至後,留置一定時間,在留針時間反復運針,稱為動留針法,亦稱間歇行針法.本法的作用,在於增強針刺感應,達到補虛瀉實的目的.此外,臨床用於針後經氣不至者,可邊行針催氣,邊留針候氣,直待氣至.
醫者對留針必須重視,首先要排除不適於留針的患者,如不能合作的兒童,懼針者,初診者,體質過於虛弱者;其次要排除不宜留針的部位,如眼區,喉部,胸部等;再次要排除不適宜留針的病情,如尿頻,尿急,咳喘,腹瀉等類病癥.對需要留針,可以留針者,在留針期間,應時刻註意患者的麵色和表情,防止暈針等意外發生.
7出針
出針,又稱起針,退針.在施行針刺手法或留針,達到預定針刺目的和治療要求後,即可出針.出針是整個毫針刺法過程中的最後一個操作程序,預示針刺結束.出針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兩指持消毒乾棉球輕輕按壓於針刺部位,右手持針作輕微的小幅度捻轉,並隨勢將針緩緩提至皮下(不可單手猛拔),靜留片刻,然後出針.
出針時,依補瀉的不同要求,分別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針孔"或"搖大針孔"的方法出針.出針後,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針孔疼痛.
關於針感的性質
一般來說,針感是一種深部感覺,有的定位明確,有的定位不甚明確.其性質多為酸,脹,重,麻,觸電感,其中最常見的是酸,脹兩種.臨床上可單純一種,也可見幾種感覺混合出現.另外還有一些不常見的針感如抽動感,蟻行感,熱感,涼感等.針感性質的多樣性似乎與針刺部位的不同或被興奮的感受結構的種類不同有一定關系.
人體實驗表明,用毫針直刺印堂穴,針感為脹為主;直刺外膝眼穴,針感以酸,脹為主;而直刺合谷,內關,昆侖三個穴位可出現多種針感.用直接刺激經手術暴露的各種組織的方法,從病人的感覺反應得知:雖然刺激穴區的血管,神經,肌肉,肌腱和骨膜等各種組織都可引起酸,脹,重,麻等多種形式的感覺,但刺激不同組織所引起的各種感覺所出現的頻次不一樣;刺激神經乾,較多引起麻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酸脹感,而刺激血管則多引起痛感.
由於不同穴位之間上述各種組織結構的復雜程度不同,而刺激不同組織所產生的各種針感的出現率也不同,這可能是決定不同穴位之間甚至同一穴位不同深度間針感性質有所差別的內在因素之一.刺激的方法不同,針感的性質也不相同,在同一穴位(內關穴)手法運針的針感多為酸脹感;電針刺激則多為麻感.又如同一神經乾,用眼科鑷子碰時產生麻的感覺,而用針刺時產生酸的感覺,手術刀分離它的鞘膜時產生麻的感覺,手搓它時又產生重的感覺.
運針手法不同,針感性質亦異,如在內關行提插捻轉手法時麻感的出現率較直刺時明顯增加,這可能與提插捻轉時易刺中正中神經有關.與此相反,在合谷穴行提插捻轉手法時,麻感反而減少,而酸感的出現率明顯增加.除合谷穴外,印堂,外膝眼,昆侖等穴在提插捻轉時,酸感的出現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加,這可能表明:提插捻轉所產生的機械刺激比較容易產生酸的感覺.
針灸時的疼痛感,在一定情況下,也是得氣的一種局部感覺.例如臨床上救治昏迷,休克等病人時,往往針刺人中,中沖,湧泉,十二井穴,十宣等,這些穴位針刺時的反應均以痛感為主.
針感與療效的關系:不同的針感對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治療休克,腦部疾患引起的昏迷癥,刺痛感的效果最好;神經麻痹癥,以觸電感的療效較顯著;疼痛癥以酸脹感較為理想;慢性病酸麻感比其他的針感見效快;虛寒病以熱感最為滿意;實熱癥以冷感最舒服.如果使其產生上述的感覺,與穴位和手法操作有一定的關系.
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
針刺治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療法,但由於種種原因,有時也可能偶然出現某種異常情況,如暈針,滯針,彎針等,必須立即進行有效處理.
一,暈針
(一)現象輕度暈針,表現為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重度暈針,表現為心慌氣短,麵色蒼白,出冷汗,脈象細弱,甚則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壓下降,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癥狀.
(二)原因多見於初次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緊張,體質虛弱,勞累過度,饑餓空腹,大汗後,大瀉後,大出血後等.也有因患者體位不當,施術者手法過重以及治療室內空氣悶熱或寒冷等.
(三)處理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扶持患者平臥;頭部放低,松解衣帶,註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飲溫茶,即可恢復.如未能緩解者,用指掐或針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內關,足三裡,湧泉,中沖等,也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神闕等,必要時可配用現代急救措施.暈針緩解後,仍需適當休息.
(四)預防對暈針要重視預防,如初次接受針治者,要做好解釋工作,解除恐懼心理.正確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盡量采用臥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對勞累,饑餓,大渴時,應囑其休息,進食,飲水後,再予針治.針刺過程中,應隨時註意觀察患者的神態,詢問針後情況,一有不適等暈針先兆,需及早采取處理措施.此外,註意室內空氣流通,消除過熱過冷因素.
二,滯針
(一)現象針在穴位內,運針時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患者感到疼痛.
(二)原因患者精神緊張,針刺入後局部肌肉強烈攣縮;或因行針時捻轉角度過大過快和持續單向捻轉等,而致肌纖維纏繞針身所致.
(三)處理囑患者消除緊張,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長留針時間,用循,攝,按,彈等手法,或在滯針附近加刺一針,以緩解局部肌肉緊張.如因單向捻針而致者,需反向將針捻回.
(四)預防對精神緊張者,應先作好解釋,消除顧慮.並註意行針手法,避免連續單向捻針.
三,彎針
(一)現象針柄改變瞭進針時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轉和出針均感困難,患者感到針處疼痛.
(二)原因術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組織;或因患者在針刺過程中變動瞭體位,或針柄受到某種外力碰壓等.
(三)處理出現彎針後,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針身輕度彎曲,可慢慢將針退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因患者體位改變所致者,應囑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後,再慢慢退針.遇有彎針現象時,切忌強拔針,猛退針.
(四)預防醫者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巧.患者的體位要選擇恰當,並囑其不要隨意變動.註意針刺部位和針柄不能受外力碰壓.
四,斷針
(一)現象針身折斷,殘端留於患者腧穴內.
(二)原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針刺時針身全部刺入腧穴內,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局部肌肉猛烈攣縮.患者體位改變,或彎針,滯針未及時正確處理等所致.
(三)處理囑患者不要緊張,亂動,以防斷針陷入深層.如殘端顯露,可用手指或鑷子取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可用手指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用鑷子取出.如斷針完全沒入皮內,肌肉內,應在X線下定位,用手術取出.
(四)預防應仔細檢查針具質量,不合要求者應剔除不用.進針,行針時,動作宜輕巧,不可強力猛刺.針刺入穴位後,囑患者不要任意變動體位.針刺時針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滯針,彎針現象時,應及時正確處理.
五,針後異常感
(一)現象出針後,患者不能挪動體位,或重,麻,賬的感覺過強,或原有癥狀加重,或針孔出血,或針處皮膚青紫,結節等.
(二)原因肢體不能挪動,可能是有針遺留,未完全出完,,或體位不當,致肢體活動受限;對過於重,麻,脹針感者,多半是行針時手法過重,或留針時間過長有關;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與病情相悖,即"補瀉反,病益篤"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結出現者,都因刺傷血管所致,個別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礙引起.
(三)處理如有遺留未出之針,應隨即起針,退針後讓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於離開;對原病加重者,應查明原因,調整治則和手法,另行針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壓和按摩片刻;如因內出血青紫塊較明顯者,應先作冷敷以防繼續出血,再行熱敷,使局部癬血消散.
(四)預防退針後真清點針數,避免遺漏.行針手法要柔和適度,避免手法過強和留針過時.臨診時要認真辯證施治,處方選穴精煉,補瀉手法適度.要仔細查詢有無出血病史,對男性患者,要註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淺表解剖知識,避免刺傷血管.
六,針刺引起創傷性氣胸
(一)癥狀患者突感胸悶,胸痛,氣短,心悸,嚴重者呼吸困難,紫紺,冷汗,煩躁,恐懼,甚則血壓下降,出現休克等危急現象.檢查時,肋間隙變寬,外脹,叩診呈鼓音,聽診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氣管可向健側移位.X線胸透可見肺組織被壓縮現象.有的針刺創傷性輕度氣胸者,起針後並不出現癥狀,而是過瞭一定時間才慢慢感到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
(二)原因針刺胸部,背部和鎖骨附近的穴位過深,刺穿瞭胸腔和肺組織,氣體積聚於胸腔而導致氣胸.
(三)處理一旦發生氣胸,應立即起針,並讓患者采取半臥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靜,切勿恐懼而反轉體位.一般漏氣量少者,可自然吸收.醫者要密切觀察,隨時對癥處理,如給予鎮咳,消炎類藥物;以防止肺組織因咳嗽擴大創口,加重漏氣和感染.對嚴重病例需及時組織搶救,如胸腔排氣,少量慢速輸氧等.
(四)預防醫者針刺時要集中思想,選好適當體位,根據患者體形肥瘦,掌握進針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過大.胸背部腧穴應斜刺,橫刺,不宜長時間留針.
七,刺傷腦脊髓
(一)癥狀如誤傷延腦時,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傷脊髓,可出現觸電樣感覺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暫時性肢體癱瘓,有時可危及生命.
(二)原因腦脊髓是中樞神經統帥周身各種機體組織的總樞紐,總通道,而它的表層分佈有督脈和華佗夾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風府,啞門,大椎,風池以及背部正中線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間腧穴.若針刺過深,或針刺方向,角度不當,均可傷及,造成嚴重後果.
(三)處理當出現上述癥狀時,應及時出針.輕者,需安靜休息,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自行恢復.重者則應結合有關科室如神經外科等,進行及時搶救.
(四)預防凡針刺督脈腧穴--12胸椎以上及華佗夾脊穴,都要認真掌握針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針刺風府,啞門穴,針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過深;懸樞穴以上的督脈腧穴及華佗夾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針時隻宜捻轉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搗刺手法.
八,刺傷內臟
(一)癥狀刺傷肝,脾,可引起內出血,肝區或脾區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過多,會出現腹痛,腹肌緊張,並有壓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癥癥狀.刺傷心臟時,輕者可出現強烈刺痛,重者有劇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導致休克等危重情況.刺傷腎臟,可出現腰痛,腎區叩擊痛,血尿,嚴重時血壓下降,休克.刺傷膽囊,膀胱,胃,腸等空腔臟器時,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癥等癥狀.
(二)原因主要是施術者缺乏解剖學,腧穴學知識,對腧穴和臟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針刺過深,或提插幅度過大,造成相應的內臟受損傷.
(三)處理損傷輕者,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後,一般即可自愈.如損傷較重,或繼續有出血傾向者,應加用止血藥,或局部作冷敷止血處理,並加強觀察;註意病情及血壓變化.若損傷嚴重,出血較多,出現休克時,則必須迅速進行輸血等急救措施.
(四)預防術者要學好解剖學,腧穴學;掌握腧穴結構,明瞭腧穴下的臟器組織.針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時,應控制針刺深度,行針幅度不宜過大.
針刺練習
1意義
針刺練習,主要是對指力和手法的鍛煉.由於毫針針身細軟,如果沒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難力貫針尖,減少刺痛,對各種手法的操作,也不能運用自如,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針刺練習,是初學針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訓練.
2練習方法
紙墊練針法用松軟的紙張,折迭成長約8厘米,寬約5厘米,厚約2~3厘米的紙塊,用線如"井"字形紮緊,做成紙墊.練針時,左手平執紙墊,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如持筆狀地持1.0~1.5寸毫針,使針尖垂直地抵在紙塊上,然後右手拇指與食,中指前後交替地捻動針柄,並漸加一定的壓力,待針穿透紙墊另換一處,反復練習.紙墊練習主要是鍛煉指力和捻轉的基本手法.
棉團練針法
用棉花作襯,外用佈將棉花包裹,盡量包緊包實,用線封口紮緊,做成直徑約6~7厘米的棉團.練針方法同紙墊練針法,所不同的是棉團松軟,可以做提插,捻轉等多種基本手法的練習.在進行練針時,要做到捻轉的角度大小,可以隨意掌握,來去的角度力求一致,快慢均勻.在這一過程中也可配合提插的練習,同時鍛煉捻轉的速度,一般總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轉角度來去一致,頻率的快慢一致,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自身練針法
通過練針有瞭一定的指力和掌握瞭一些行針手法後,可在身上按要求消毒後進行試針(學員之間也可相互試針).自身試針時,要仔細體會手法與針感的關系,針尖刺達不同組織結構以及得氣時持針手指的感覺.並要求做到進針無痛,針身不彎,刺入順利,行針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指感敏稅,針感出現快.自身練習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使醫者能體驗刺針的痛苦,從而不斷提高針刺手法操作技術.一根針刺入體內,並在體內進行各種操作,是有一定痛苦的,有時這種疼痛令人難以忍受,有如刀割,火燒,最輕也有如蚊蟲叮咬的感覺.當針尖突然刺到針感層,或是加強針感時,也會產生難以忍受的感覺,即使是緩和的針感,也不是正常人所喜歡的感覺,可以說,如果不是為瞭治病,任何人都會拒絕施針的.那麼如何才能達到既有治療作用又無痛苦的操作呢這就必須在練習中經過多次的自身體驗才會掌握到.
第二,能同時體驗到手感和針感,提高手法的操作水平.隻有手感和針感的緊密結合,才能使針感運用自如,例如,如何接近針感.如何使針感緩慢增大不至於出現難以忍受的感覺什麼樣的手感才容易出現針感如魚吞餌與針感的關系如何用什麼方法測知針感為最有效不同感覺與手法的關系如何手法不同對針感有何影響在不同的感覺中,采用什麼手法是最適宜以及針感的程度在手感上的反應等等內容.要想將上述事項摸清楚,一定要在自身練習中才能得知,任何人的密切配合都是無法代替的.
第三,是對各種補瀉手法的體驗.補瀉手法眾多,這些手法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而達到同一補和瀉的目的,各自操作的用意何在這不單是一種動作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的使用和達到補瀉目的過程,沒有親身體驗,是很難瞭解和掌握的.因此,要真正體驗補瀉手法的操作和作用,自身練習是最全麵最便捷的路,隻有自身的體驗才能揭示補瀉手法的奧秘,學到真正的補瀉手法.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