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法
日、月、年、歲,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
“月”(現代叫做朔望月)。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榖也”。穀物的成熟周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周期,也就是
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意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
“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一年四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後來又按夏歷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
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楚辭·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裡
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歷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隻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後來春秋就意味著一年。如《墨子·天志中》“制為四
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修春夏秋冬之常祭”,《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夏秋冬”等。
甘四節氣
古人根據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周歲太陽年365又1/4日分為立春、雨水、驚蟄等24個節氣。這些節氣先是平分的,平
均每個節日是15.22日弱。節氣的細分和置閏產生過一些關係。由於1人節氣加上1個中氣的時間大約是30.5天,大於一個朔望
月 ,所以每月的節月加中氣要經上月推遲1至2天,推遲到某月就隻有節氣沒有中氣,後來就以這個月份置閏。所以古人說“閏 月
無 中氣”。陽曆每月都有節氣和中氣,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節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節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