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明鑫 | 類別 | 透光瓷/骨瓷, 強化瓷 |
材質種類 | 瓷 | 紋飾圖案 | 書法字畫 |
擺掛形式 | 其他 | 製作方法 | 機械 |
風格 | 現代藝術 | 包裝 | 紙箱 |
加印LOGO | 可以 | 是否提供加工定制 | 否 |
陶瓷,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其後,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流,這一集藝術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陶瓷製作技術,又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因此就有了世界"瓷國"之稱。 在中國這座博大、高雅、滲透著億萬勞動人民血汗結晶的藝術殿堂裡,陶瓷是一束瑰麗璀璨的藝術奇葩。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山東博山、河北唐山……都有國內外知名度很高的陶瓷名家名廠。然而,作為異軍突起的山東省臨沂市羅莊陶瓷,卻以她自身的特殊優勢,成為名揚中外的"魯南瓷都"。 羅莊陶瓷,不僅是臨沂陶瓷的代表,同時又是研究山東陶瓷和中國陶瓷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羅莊陶瓷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陶瓷的發展和起源是息息相通的。因此,探索羅莊陶瓷的起源與發展,不能孤立地按地域分割來研究,而應將其置於中國陶瓷的研究之中。 關於中國陶瓷的發明和起源,近年來,一些歷史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境內的先民們就在不同地域環境的生存條件下,先後開始了陶瓷的製造,並以江河流域為依托,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以黑陶工藝為顯著特徵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區,是一處獨立發展的地域,它以山東境內北至濰坊,東至日照,西至曲阜和南至江蘇淮河以北這一廣大地區為軸心,呈四周擴散的態勢。 大汶口文化以前的北辛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文化遺址。這時的制陶工藝頗具原始意味,火候較低,坯體較厚,手制痕跡十分明顯,陶器造型也比較單調;但其中發現的兩件陶器底部表面上印有規整的席紋,具有陶瓷起源的研究價值。其中一件陶蓋鼎,雖然質地粗糙,裝飾簡樸,但對於器物造型起源的認識有著重要的啟發。視其鼎身,無疑與某種自然形態相契合,明顯帶有模擬植物中的瓜類或動物中的頭蓋骨等特徵。隨著思維的發展,堆砌支架逐漸被隨身粘撮的"鼎足"所代替,綜合為鼎。這件充滿稚拙之氣的"陶蓋鼎",體現著模擬藝術與實用功能的統一,可以說是沂蒙陶瓷文化"物以致用"原則的啟蒙之作。 以磨光黑陶器為顯著特徵的龍山文化,繼承和發展了大汶口文化的造型成就,使陶器形體美不斷深化和演變,從而達到史前陶器造型藝術的高峰。早期典型龍山時期的陶器,以臨沂大范莊出土的30多枚高柄鏤空黑陶杯為代表。這種器物沒有五彩,沒有裝飾,純真天然,樸實無華。形態的繼承、借鑒和革新創造在此得到溶融、紐結、演變,從而再生出一個新的儀態的風範。1980年4月,在臨沂羅莊區湖西崖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陶器。這一時期的陶瓷,其顯著的特點是造型靈巧,胎質細膩,漆黑光竟,薄如蛋殼,故被命名為"蛋殼陶"。"蛋殼陶"已在沂蒙山區的10餘處遺址出土,從發現的數量看,約占己發現的全國的文化遺址的半數以上。 沂蒙山區的制陶業,自北辛文化時期開始,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但不論其經歷了多少艱難曲折,制陶業始終是臨沂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而這個支柱產業的發祥地,也始終以羅莊、付莊、朱陳、湖西崖等村鎮為中心向周圍輻射。這裡的瓷器製品,是在制陶業的基礎上創造並逐步發展起來的。其起源之考究也有兩種說法:一是"早期瓷器"形成於東漢時期;一說"原始瓷器"在商代就已出現。從臨沂城西紅埠寺發掘的古瓷窯址考證,遠在西漢初年,臨沂地區已開始了原始陶瓷的製作,至明、清,在臨沂城南逐漸形成了以朱陳、湖西崖、羅莊、付莊等村鎮為中心的手工業陶瓷作坊區。 臨沂羅莊陶瓷源淵流長,除歷史記載外,在羅莊周圍的村鎮中,不乏歷史的證據。在羅莊區羅西鄉的後黃土堰有瓷窯遺址一處,據考證就是在唐宋朝代興建的。這裡的地下一米處,就有碗、盆、罐等瓷器碎片,再往下挖,則有明顯燒過的黑色土坯和破碎模具。同時,在村民李延訓的宅基地西邊,還有一個大頭0.5米,小頭埋在土裡,具有25齒的大型石碌碡;在村民李德潤家門左邊,也有一個光滑的大石碌碡;在黃土堰村前,還有一個大白石碌碡。像這種奇大、特殊、帶槽齒的大型石具,都是用來研磨陶瓷原料的。這裡原是"商賈雲集的陶市",後來,歷遭兵革之變,而變得荒無人煙了。 另據歷史考證,臨沂羅莊區盛莊鎮王三崗村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就有灰砂陶、紅陶、黑陶等多種陶器被發掘出土。到明清時,羅莊、湖西崖、付莊、朱陳已成為規模較大、作坊集中的陶瓷製作中心和集散地。這裡所生產的缸、碗、罐、壇、盆、碟及砂壺、蒜臼等黑釉粗瓷產品享譽蘇北、魯南、皖北、豫東,成為這些地區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為什麼羅莊陶瓷幾經磨難,卻能夠發展壯大,這是因為這裡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此處彙集了一大批民間陶瓷藝人。早在明末清初,在躲避兵荒馬亂、地震水災的年代,一群身懷絕技的山西喜鵲村的窯工,紛紛投奔到這個遍地充滿陶瓷原材料和燃料資源儲量豐富的地方。其中有周姓、孫姓兩家窯業大戶也從外地遷來,就在羅莊以西的朱陳村落戶扎根了。二是羅莊當地的陶瓷原材料和燃料資源,這在當時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統計,以羅莊、朱陳等地為中心,就有大青矸、焦寶石、紫土、石英粉、瓷石、粘土、大青土、黃矸、黃藥土等數十種陶瓷原料,再加上儲量豐富、分佈面廣的地下煤炭資源,奠定了羅莊陶瓷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但是,儘管羅莊一帶具備陶瓷業發展的天然條件,但在戰亂的年代,幾經摧殘,幾經磨難,那些星羅棋布的私人陶瓷小作坊,怎能承受得起這天災人禍?到臨沂解放前夕,這裡的私人作坊己紛紛倒閉,陶瓷廠家所剩無幾。 羅莊陶瓷工業的發展,在解放前經歷了曲折多難的道路。解放後,憑借羅莊陶瓷原材料、燃料資源豐富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陶瓷工業的發展和進步才逐步走上正規。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也不同程度地制約了陶瓷工業的進展,使它走過了不少彎路。縱觀解放後羅莊陶瓷近50年的滄桑巨變,大體上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建國初期即1949年10月至1953年。這一階段為恢復和重建階段。上面談到在羅莊解放前夕,當地的陶瓷廠家所剩無幾。羅莊解放了,人民當家作主了,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以羅莊、付莊、朱陳、湖西崖為中心的陶瓷業,主要是碗、缸、罐、壇、蓋、碟、茶壺、蒜臼等粗瓷黑瓷,以個體經營為主,迅速在這裡建起來多家小型瓷廠瓷社,形成了星羅棋布、村村冒煙、家家作坊的新局面。第二個階段:羅莊陶瓷的由粗變細、由黑變白的階段。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羅莊建成一批陶瓷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主要以臨沂瓷廠和臨沂陶瓷一廠、二廠、三廠為主,各廠家紛紛進行由粗變細、由黑變白的陶瓷產品研製,並都以白粗瓷為主白細瓷為輔生產日用瓷,這是臨沂羅莊陶瓷發展的第一次大飛躍。但這個階段,生產活動主要以手工操作為主,"驢拉碾,腳踩泥,成型手拉坯,乾燥靠太陽",這正是當時手工勞動的真實寫照。第三個階段:自本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至70年代初,本階段的突出特點是陶瓷生產由手工勞作變為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這是臨沂羅莊陶瓷工業的第二次大飛躍。各陶瓷廠家所從事的原料粉碎、練泥和產品成型均實現了機械化,燒成也均由直焰窯改為機動隧道窯。這種機械化、半機械化的實現,不僅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也使勞動生產率得到幾倍、十幾倍的提高。第四個階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這10年時間,臨沂羅莊陶瓷出現了第三次大飛躍,這就是陶瓷產品由單純內銷轉變為內銷外銷並舉,改變了陶瓷產品只能內銷不能出口的局面。隨著科技發展和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開發和運用,陶瓷產品的花色品種不斷增加,出口產品也由一般的杯、盤、碟等單件向餐具、茶具、酒具、工藝美術等成套產品發展,使臨沂羅莊陶瓷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而且外銷量逐年增加。第五個階段:臨沂羅莊陶瓷全面振興、全面發展的階段。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時間,羅莊陶瓷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從產品結構上講,除杯、盤、碟、碗和餐具、茶具、酒具、煙具、工藝美術瓷等日用瓷產品外,以牆地磚為主的建築陶瓷又異軍突起,臨沂羅莊陶瓷批發城成為全國少有的大型日用陶瓷和建築陶瓷商品集散中心。從陶瓷廠家的數量看,市屬臨沂瓷廠和原臨沂市陶瓷一廠、二廠、三廠等一批骨幹企業帶動起了數十個初具規模的陶瓷廠家。從企業的性質來分,不僅有國有陶瓷企業,還有鄉鎮辦、村辦、個體辦陶瓷企業,還有聯合體和中外、中台、中港合資陶瓷企業。從營銷角度分析,羅莊陶瓷產品不但滿足國內客戶,而且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東歐、香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出口創匯大戶。應當說,作為臨沂羅莊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的陶瓷工業,在這個時期迎來了生機勃勃、繁花似錦的春天。 1994年12月17日,根據國務院131號文的批復,臨沂撤地設市,設立了羅莊區。這是羅莊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自此,羅莊這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沃土,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進人了新的發展歷程。羅莊的陶瓷工業也和其他各行各業一樣,迎著初升的太陽,闊步跨人新的征程。 |
山東臨沂明鑫瓷業依托臨沂發達的商業基地和優質快捷的物流本著客戶就是上帝宗旨讓利於客戶減少一切能減少的費用讓你感覺就是自己的工廠望能與全國同行一起精誠合作共創輝煌!
主營產品或服務:
小碗;咖啡杯;禮品瓷;茶杯;消毒餐具;煙缸;平盤;酒壺酒杯;會議杯;小勺;月光盤;茶壺;主營行業:
餐具附件;咖啡具;碗;杯子;盤子
新手教學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