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運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運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病癥,都可用溫灸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 . 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 . 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溫灸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火療可以用於氣血因寒而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癥,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二,行氣通絡作用
經絡分佈於身體各部,內聯腑臟,外佈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或跌打損傷所致,人體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絡絡,平衡機體功能的作用.
三,扶陽固脫作用
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以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 . 厥論》所雲:“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
四,升陽舉陷作用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 . 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孢子,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火療.
關於陷下一癥,脾胃學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搏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
因此,溫灸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
五,拔毒泄熱作用
歷代有不少醫學傢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傢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溫灸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溫灸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的治法.
唐代《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溫灸對臟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的消渴證的火療作瞭論述.總之,溫灸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能散寒,又能清熱,表現對機體失衡的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
六,溫灸防病保健作用
我國古代醫學傢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瞭“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火療除瞭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重要的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外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
《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裡,絕骨四處各二壯“,可以預防中風.《扁鵲心法》中: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民間亦有“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三裡灸不絕,一切災病息”之說.因為溫灸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裡,中脘,可使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溫灸上穴可使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瞭身體抵抗力,病則難犯,達到預防保健之功.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