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代碼:11523269

  • 現在位置: 首頁 » 貨源 » 辦公、文教 » 學習文具 » 筆筒 »
    【廠傢直銷】水晶筆筒,彩底八角筆筒 可混批
    商品代碼: 11523269
    (可點擊以下立即詢價直接線上諮詢,或來電提供此商品代碼諮詢)
    即日起提供日本樂天代購服務-詳見 Rakuten-suki日本樂天代購,謝謝。
    商品詳細說明
    品牌 正軍水晶 型號 大八角 材質 水晶
    規格 7*7*11厘米 形狀 方形 適用送禮場合 開業典禮,生日,頒獎紀念,婚慶,商務饋贈,廣告促銷,周年慶典,公關策劃,節日,展銷會,喬遷,員工福利
    加印LOGO 可以 加工定製 尺寸 7*7*11厘米(mm)
    是否進口 顏色 紅色,黃色,綠色,藍色,黑色

    我廠專業的設計,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製作各種類型水晶筆筒,筆架。帶客戶增加LOGO。公司名稱等一切必要內容

    三國 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紅樓夢》第四十回:“案上堆著……各色筆筒。” 清 沉復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因是於行囊之外,轉得吾父所遺圖書、硯臺、筆筒數件。”

    [編輯本段]

    基本概念

      筆筒是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據文獻記載,它的材質有鎦金、翡翠、紫檀和烏木,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筆筒的製作除瞭材質的不同,繪畫技法也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二十世紀初期,江西景德鎮的瓷畫藝人對傳統粉彩畫法加以改造,用粉彩原料在瓷器上繪製中國畫,形成瞭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瓷繪名傢流派。餘文襄,又名恂松,別號華舜,齋名“清平畫室”“名泉古屋”,師承“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許人,擅長繪畫雪景。他的雪景畫構思嚴謹,極富詩意,被譽為“雪景大王”。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編輯本段]

    收藏價值

      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傢追尋的目標,但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瓷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傢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瓷筆筒除瞭要看胎、釉的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在瓷筆筒中,以人物圖案為主的青花筆筒價格比山水圖案的高。比如在2002年北京拍賣會上出自名傢之手的人物圖案筆筒,起拍價基本上在2萬元至3萬元以上,精品甚至能拍出20萬元以上的高價,木筆筒的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癭木、櫸木等。鑒別木筆筒除瞭要懂材質外,還應熟悉雕工刀法。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但凡木質器具,隻要是硬木,就是好東西,其實不然,對於木筆筒還應從工藝水平、年代早晚等方麵綜合評估,用料的高檔與否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麵。象牙筆筒和玉質筆筒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鑒定方法與一般鑒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按其時代風格,表麵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鑒定。   市場上一般木筆筒的成交價大約在200元至500元左右,一些清代的竹、漆筆筒的價格大約在4000元至1萬元不等。老筆筒中還有成交價過百萬元的。中國嘉德2004年春拍上,明末清初青花《嬰戲圖》大筆筒以121萬元成交。北京翰海2004年拍賣會上,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賢》筆筒成交價高達110萬元。它們的高價成交,說明瞭以木質、竹質、玉質等雕刻為主的筆筒中,除瞭筆筒本身的質地,最重要的就是雕工。

    [編輯本段]

    筆筒歷史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鐘’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系文化史范疇,故這裡不加以論述。

    [編輯本段]

    筆筒的身世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雲:“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機,筒以束之,如客得傢,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編輯本段]

    相關文獻

      據文獻記載,三國時已有筆筒。吳國的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之《螟蛉有子》篇雲:“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雖然文中沒有言明筆筒的材質,但從桑蟲放的地方,一為木空(木),二為書簡(竹、木)推論,筆筒也應是竹木之質。但是三國的筆筒與後世的筆筒是否一樣,漢代出土的竹筆筒或可窺得其形。如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漢墓各出土一件竹筆筒。金雀山漢墓的竹筆筒兩端穿透,筒身鏤有八孔,筒身中間及兩端有三道皮箍,筆筒塗黑漆,出土時,筆筒裡置有竹筆。筒身上的鏤孔是為瞭便於取筆。由此可知,漢代的筆筒是一個鏤孔的細竹管,筆完   全置於其中,與後世圓筒狀插筆的筆筒有很大不同。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提到的筆筒,可能也是這種形狀,細竹管狀的筆筒似乎更適合放桑蟲。宋無名氏所作《致虛雜俎》言:“王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班;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鐘”。王獻之把玩斑竹筆筒被傳為文:人雅事,隻是《致虛雜俎》為後世追記之作,記載東晉王獻之有斑竹筆筒存疑。   記載筆筒較多的是明代的文獻;據《天水冰山錄》{己載,查抄明代一代權相嚴嵩(1480年至1567年)傢產的清單上,列有牙廂(鑲)棕木筆筒、象牙牛角筆筒、哥窯碎磁筆筒等。   文震亨《長物志》筆筒專條雲:“(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箋》筆筒條日:“(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坐為雅,餘不入品。”文、屠二人皆為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對當時的文房器具多有記述。隻是二人鐘情於竹木的雅潔,對其他質地的筆筒關註不夠。   綜上所述,對筆筒的明確汜載始於明代,實物方麵,我們現在看到的筆筒多為明清以後的製品,傳世的所謂宋代筆筒並不確切。故從實物和文獻兩方麵看,筆筒應該出現於明代中晚期,並且很有可能始於竹筆筒,自此以後,成為中國置筆最主要的用具。

    [編輯本段]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製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傢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傢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隻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傢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巖、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樸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佈。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征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傢朱三松刻製。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麵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采用瞭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傢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瞭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禦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瞭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征。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致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玨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致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傢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巖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采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采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征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麵,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采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巖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瞭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歷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麵麵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隻能略加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製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征。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裡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乾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瞭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鬱。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裡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乾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麵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麵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註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編輯本段]

    明代筆筒分類

    竹筆筒

      截取一段適宜的竹子,並且留節,就是一件初創的筆筒,迄今所見最早的一件筆筒是南京博物院藏朱松鄰製松鶴紋竹筆筒。朱松鄰為明正德嘉靖年間嘉定派竹刻的開山始祖。松鄰其子名纓,號小松;孫稚征,號三松。三世相傳,嘉定三朱,聲名遠揚。所製筆筒參用圓雕、透雕和高浮雕諸法,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題材紋樣也是以人物故事為多。上海博物館藏兩件明沈大生的竹筆筒,沈氏師承朱三松,以朱氏雕鏤法製筆筒,題材亦為人物故事。

    瓷筆筒

      見有崇禎年製的,有直口和撇口兩種,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體漸厚,器口露胎或施醬釉,題材紋樣以人物故事為主。

    木筆筒

      明萬歷年間的上海寶山朱守城夫婦合葬墓出有紫檀筆筒,上大下小,素麵,口沿處有一周凸起的帶狀紋,附座,座下承三矮足。傳世的明代木筆筒見有筒身浮雕蟠螭、花卉、雲龍等。木筆筒中較多見的是浮雕花卉筆筒,構圖或簡練有致,或豐滿厚重而不雜亂;刀法圓熟、流暢而古雅。

    漆筆筒和象牙筆筒

      另外,明代還有漆筆筒和象牙筆筒傳世。興起於明代中晚期的筆筒在清代大行其道。各款筆筒強勁發展。瓷器、竹木、漆器、象牙、玉器、瑪瑙、紫砂、葫蘆筆筒,或變化完善,或粉墨登場,成為文人朝夕相處的良伴。

    [編輯本段]

    筆筒與雕刻名傢

      竹筆筒是清代最為常見也是最主要的筆筒。我們從早中期幾位著名的文人竹刻名傢吳之璠、周顥、潘西鳳、鄧渭所製筆筒來透視一下清代筆筒的整體情形。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嘉定人,活躍於康熙年間。所製筆筒從技法上可分為兩類:—是繼承明代三朱雕鏤法,用深刻作高浮雕,深淺多層。此類深刻高浮雕筆筒在清代早中期較為多見;二是摹仿龍門石刻的浮雕法,創製出“薄地陽文”,即去地浮雕法,金元鈺《竹人錄》雲:吳之璠“所製薄地陽文,最為工絕”。由於吳之璠深明畫理,故能在薄地陽文有限的高度上,;表現出畫面的遠近、層次和透視感。吳之璠另一手法是在筆筒的局部浮雕紋樣,其餘部位則去地鏟除,留下大片空白(妙用中國書畫:“留白”特色),也有在空白處刻字題詩落款的,這樣就在筆筒上形成一邊景物,一邊文字的格局。   周顥(1685年至1773年),字晉瞻,號芷巖,又號雪樵、堯峰山人、芷道人,晚號髯癡,嘉定人,為清雍乾時期的竹刻大傢。周顥既是竹人又兼畫師,上海博物館就同時收藏有周顥的竹刻與書畫。周顥所製筆筒常以山水、竹石為題材,並且以陰刻為主要技法,刀法純熟,能以一刀表現紋理的寬窄、長短、深淺,極具畫意。筆筒畫面的佈局有兩種形式。一是通景,多為山水題材;二是一邊景物,一邊文字佈局。   潘西鳳,字桐岡,號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揚州,刻竹於清雍乾年間,潘西鳳善以各種技法雕鏤筆筒,淺刻、深刻及留青皆佳,所製留青筆筒暈褪變化,如墨分五色,精妙絕倫。又如竹根筆筒(廣東民間工藝館藏),以竹根數節琢製,保留竹根的天然外形,盤根錯節,蟲蛀斑痕,極盡自然之妙。   鄧渭,字德璜,亦作得璜,號雲樵山人,嘉定人,活躍於清乾嘉時期。鄧渭善鏤花卉、人物,更長於刻字,淺刻行楷,書跡秀勁,工整雅致。上述四位為清代早中期最著名的刻製筆筒大師,所製筆筒既有繼承明代刻法的作品,又有創新技藝。以他們為代表,清代早中期竹筆筒的風格是:技法上,深刻高浮雕、淺浮雕、薄地陽文、留青、深刻、淺刻等無所不備、無所不能;題材上,山水人物、庭園樓閣、花卉竹石、行楷文字等題材成竹於胸,並能以刀代筆,筆到意至,令後世隻能望其項背,為中國筆筒發展史上之高峰。   乾隆以降至清末,竹刻製品由以筆筒為主演變為以臂擱、扇骨為多。筆筒雕刻之法也有所變化,深刻高浮雕、淺浮雕、薄地陽文、深刻等已極為少見,淺刻與留青是此時的兩種主要技法。總體情況是,此時筆筒無論在技法還是題材上都趨於簡化。 三國 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紅樓夢》第四十回:“案上堆著……各色筆筒。” 清 沉復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因是於行囊之外,轉得吾父所遺圖書、硯臺、筆筒數件。”

    [編輯本段]

    基本概念

      筆筒是擱放毛筆的專用器物,據文獻記載,它的材質有鎦金、翡翠、紫檀和烏木,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筆筒的製作除瞭材質的不同,繪畫技法也得到瞭充分的體現。二十世紀初期,江西景德鎮的瓷畫藝人對傳統粉彩畫法加以改造,用粉彩原料在瓷器上繪製中國畫,形成瞭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瓷繪名傢流派。餘文襄,又名恂松,別號華舜,齋名“清平畫室”“名泉古屋”,師承“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許人,擅長繪畫雪景。他的雪景畫構思嚴謹,極富詩意,被譽為“雪景大王”。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編輯本段]

    收藏價值

      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傢追尋的目標,但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瓷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傢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瓷筆筒除瞭要看胎、釉的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在瓷筆筒中,以人物圖案為主的青花筆筒價格比山水圖案的高。比如在2002年北京拍賣會上出自名傢之手的人物圖案筆筒,起拍價基本上在2萬元至3萬元以上,精品甚至能拍出20萬元以上的高價,木筆筒的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癭木、櫸木等。鑒別木筆筒除瞭要懂材質外,還應熟悉雕工刀法。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但凡木質器具,隻要是硬木,就是好東西,其實不然,對於木筆筒還應從工藝水平、年代早晚等方麵綜合評估,用料的高檔與否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麵。象牙筆筒和玉質筆筒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鑒定方法與一般鑒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按其時代風格,表麵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鑒定。

      市場上一般木筆筒的成交價大約在200元至500元左右,一些清代的竹、漆筆筒的價格大約在4000元至1萬元不等。老筆筒中還有成交價過百萬元的。中國嘉德2004年春拍上,明末清初青花《嬰戲圖》大筆筒以121萬元成交。北京翰海2004年拍賣會上,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賢》筆筒成交價高達110萬元。它們的高價成交,說明瞭以木質、竹質、玉質等雕刻為主的筆筒中,除瞭筆筒本身的質地,最重要的就是雕工。

    [編輯本段]

    筆筒歷史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鐘’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系文化史范疇,故這裡不加以論述。

    [編輯本段]

    筆筒的身世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雲:“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機,筒以束之,如客得傢,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編輯本段]

    相關文獻

      據文獻記載,三國時已有筆筒。吳國的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之《螟蛉有子》篇雲:“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雖然文中沒有言明筆筒的材質,但從桑蟲放的地方,一為木空(木),二為書簡(竹、木)推論,筆筒也應是竹木之質。但是三國的筆筒與後世的筆筒是否一樣,漢代出土的竹筆筒或可窺得其形。如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漢墓各出土一件竹筆筒。金雀山漢墓的竹筆筒兩端穿透,筒身鏤有八孔,筒身中間及兩端有三道皮箍,筆筒塗黑漆,出土時,筆筒裡置有竹筆。筒身上的鏤孔是為瞭便於取筆。由此可知,漢代的筆筒是一個鏤孔的細竹管,筆完

      全置於其中,與後世圓筒狀插筆的筆筒有很大不同。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提到的筆筒,可能也是這種形狀,細竹管狀的筆筒似乎更適合放桑蟲。宋無名氏所作《致虛雜俎》言:“王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班;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鐘”。王獻之把玩斑竹筆筒被傳為文:人雅事,隻是《致虛雜俎》為後世追記之作,記載東晉王獻之有斑竹筆筒存疑。

      記載筆筒較多的是明代的文獻;據《天水冰山錄》{己載,查抄明代一代權相嚴嵩(1480年至1567年)傢產的清單上,列有牙廂(鑲)棕木筆筒、象牙牛角筆筒、哥窯碎磁筆筒等。

      文震亨《長物志》筆筒專條雲:“(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箋》筆筒條日:“(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坐為雅,餘不入品。”文、屠二人皆為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對當時的文房器具多有記述。隻是二人鐘情於竹木的雅潔,對其他質地的筆筒關註不夠。

      綜上所述,對筆筒的明確汜載始於明代,實物方麵,我們現在看到的筆筒多為明清以後的製品,傳世的所謂宋代筆筒並不確切。故從實物和文獻兩方麵看,筆筒應該出現於明代中晚期,並且很有可能始於竹筆筒,自此以後,成為中國置筆最主要的用具。

    [編輯本段]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製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傢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傢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隻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傢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巖、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樸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佈。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征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傢朱三松刻製。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麵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采用瞭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傢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瞭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禦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瞭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征。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致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玨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致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傢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巖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采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采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征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麵,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采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巖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瞭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歷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麵麵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隻能略加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製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征。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裡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乾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瞭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鬱。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裡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乾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麵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麵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註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編輯本段]

    明代筆筒分類

    竹筆筒

      截取一段適宜的竹子,並且留節,就是一件初創的筆筒,迄今所見最早的一件筆筒是南京博物院藏朱松鄰製松鶴紋竹筆筒。朱松鄰為明正德嘉靖年間嘉定派竹刻的開山始祖。松鄰其子名纓,號小松;孫稚征,號三松。三世相傳,嘉定三朱,聲名遠揚。所製筆筒參用圓雕、透雕和高浮雕諸法,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題材紋樣也是以人物故事為多。上海博物館藏兩件明沈大生的竹筆筒,沈氏師承朱三松,以朱氏雕鏤法製筆筒,題材亦為人物故事。

    瓷筆筒

      見有崇禎年製的,有直口和撇口兩種,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體漸厚,器口露胎或施醬釉,題材紋樣以人物故事為主。

    木筆筒

      明萬歷年間的上海寶山朱守城夫婦合葬墓出有紫檀筆筒,上大下小,素麵,口沿處有一周凸起的帶狀紋,附座,座下承三矮足。傳世的明代木筆筒見有筒身浮雕蟠螭、花卉、雲龍等。木筆筒中較多見的是浮雕花卉筆筒,構圖或簡練有致,或豐滿厚重而不雜亂;刀法圓熟、流暢而古雅。

    漆筆筒和象牙筆筒

      另外,明代還有漆筆筒和象牙筆筒傳世。興起於明代中晚期的筆筒在清代大行其道。各款筆筒強勁發展。瓷器、竹木、漆器、象牙、玉器、瑪瑙、紫砂、葫蘆筆筒,或變化完善,或粉墨登場,成為文人朝夕相處的良伴。

    [編輯本段]

    筆筒與雕刻名傢

      竹筆筒是清代最為常見也是最主要的筆筒。我們從早中期幾位著名的文人竹刻名傢吳之璠、周顥、潘西鳳、鄧渭所製筆筒來透視一下清代筆筒的整體情形。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嘉定人,活躍於康熙年間。所製筆筒從技法上可分為兩類:—是繼承明代三朱雕鏤法,用深刻作高浮雕,深淺多層。此類深刻高浮雕筆筒在清代早中期較為多見;二是摹仿龍門石刻的浮雕法,創製出“薄地陽文”,即去地浮雕法,金元鈺《竹人錄》雲:吳之璠“所製薄地陽文,最為工絕”。由於吳之璠深明畫理,故能在薄地陽文有限的高度上,;表現出畫面的遠近、層次和透視感。吳之璠另一手法是在筆筒的局部浮雕紋樣,其餘部位則去地鏟除,留下大片空白(妙用中國書畫:“留白”特色),也有在空白處刻字題詩落款的,這樣就在筆筒上形成一邊景物,一邊文字的格局。

      周顥(1685年至1773年),字晉瞻,號芷巖,又號雪樵、堯峰山人、芷道人,晚號髯癡,嘉定人,為清雍乾時期的竹刻大傢。周顥既是竹人又兼畫師,上海博物館就同時收藏有周顥的竹刻與書畫。周顥所製筆筒常以山水、竹石為題材,並且以陰刻為主要技法,刀法純熟,能以一刀表現紋理的寬窄、長短、深淺,極具畫意。筆筒畫面的佈局有兩種形式。一是通景,多為山水題材;二是一邊景物,一邊文字佈局。

      潘西鳳,字桐岡,號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揚州,刻竹於清雍乾年間,潘西鳳善以各種技法雕鏤筆筒,淺刻、深刻及留青皆佳,所製留青筆筒暈褪變化,如墨分五色,精妙絕倫。又如竹根筆筒(廣東民間工藝館藏),以竹根數節琢製,保留竹根的天然外形,盤根錯節,蟲蛀斑痕,極盡自然之妙。

      鄧渭,字德璜,亦作得璜,號雲樵山人,嘉定人,活躍於清乾嘉時期。鄧渭善鏤花卉、人物,更長於刻字,淺刻行楷,書跡秀勁,工整雅致。上述四位為清代早中期最著名的刻製筆筒大師,所製筆筒既有繼承明代刻法的作品,又有創新技藝。以他們為代表,清代早中期竹筆筒的風格是:技法上,深刻高浮雕、淺浮雕、薄地陽文、留青、深刻、淺刻等無所不備、無所不能;題材上,山水人物、庭園樓閣、花卉竹石、行楷文字等題材成竹於胸,並能以刀代筆,筆到意至,令後世隻能望其項背,為中國筆筒發展史上之高峰。

      乾隆以降至清末,竹刻製品由以筆筒為主演變為以臂擱、扇骨為多。筆筒雕刻之法也有所變化,深刻高浮雕、淺浮雕、薄地陽文、深刻等已極為少見,淺刻與留青是此時的兩種主要技法。總體情況是,此時筆筒無論在技法還是題材上都趨於簡化。















    新手教學
    【廠傢直銷】水晶筆筒,彩底八角筆筒 可混批_筆筒_學習文具_辦公、文教_貨源_批發一路發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
    相關商品
    line 線上客服  ID@tsq1489i
    線上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