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冠單頭皮膚針
梅花針(皮膚針)外形似小錘狀,針柄有硬柄和軟柄兩種規格,硬柄用硬塑做成,彈性小軟柄有彈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長度約15~19cm,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下邊散嵌著不銹鋼短針。根據針的數目多少不同,分別稱為梅花針(五支針)、七星針(七支針)、羅漢針(十分支針)。針尖要求不可太銳,應呈松針狀,全束針類要平齊,防止偏斜、鉤曲、銹蝕和鐵損。檢查針具時,可用乾脂棉輕沾針尖,如針尖有鉤曲或有缺損,則棉絮易被帶動。 皮膚針療法治病依據:梅花針(皮膚針)療法之所以可以通過刺激皮表,調整臟腑、經絡之氣,從而治療疾病,它的理論依據就是經絡學說中的皮部理論。 十四經脈各有大的分支,稱為十二別絡和十五絡脈等,還有許多小的分支,稱為三百六十五絡,各自再分出若乾小絡,稱之為孫絡,佈滿瞭各經循行范圍內的皮膚上,構成瞭十四個經絡分佈區域,人體內臟和外界發生聯系,有依賴於皮部小絡,外界的信息由小絡傳遞於絡脈,由絡脈傳於經脈,再由經脈傳入內臟,人體才能根據信息,來調整適應外界變化;臟腑通過此傳遞線路,將不需要或是多餘的氣散發到外界,再從外界吸收需要的氣(如日月精華之氣等),來保持人體機能的陰陽平衡,使人體正常生存;人體也通過此通路執行防禦,如衛氣不足時,這一通路又成為邪氣侵犯人體的主要途徑,由皮膚小絡進入絡脈,由絡脈進入經脈,從經脈侵入臟腑,引起臟腑疾病。《素問·皮部論》說: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膚,則腠裡開,開則邪客於絡,絡脈滿,則註於經,經脈滿,則入舍於臟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這條通路也是針灸、氣功、按摩、皮膚用藥等治療疾病的途徑,針灸刺激皮膚可以治療內臟疾病就是這個道理;內臟疾病還可通過此途徑在皮膚上出現各種反應,如疼痛、壓痛、顏色變化、皮內結節等,這些反應已成為診斷的指標。總之,皮部是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佈的所在。皮部即是按十二經脈的外行線為依據,將皮膚劃分的十二個區域。它位於體表,對機體有保衛的作用,同時能反映臟腑,經絡的病變。反之,通過皮部的治療亦可以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扶正驅邪。
操作技術軟柄皮膚針的持針是將針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其餘手指呈握拳狀握住針柄。皮膚常規消毒,針尖對準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將針尖垂直叩打在皮膚上,並立刻彈起,反復進行。叩刺強度: 可分輕叩,中叩,重叩。輕叩為補法,重叩為瀉法。
(1)輕叩:叩打時使用腕力較輕,沖力也小,患者稍有疼痛感,皮膚局部有潮紅,適用於老.弱.幼及初診患者以及敏感度高的部位如眼部。
(2)中叩:叩打時用腕力稍大,沖力亦較大,患者有輕度痛感,局部皮膚有潮紅.丘疹,但不出血。
(3)重叩:叩打時腕力較重,沖力大,患者有明顯痛感,局部皮膚發紅,並可有輕微出血。
叩刺部位:可分為循經叩刺,穴位叩刺和局部叩刺三種。
(1)循經叩刺: 是沿經脈循行路線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最常用的是項背腰骶部的督脈及膀胱經,因督脈能調節一身之陽氣,所以其治療范圍頗廣。另外,上肢可按手三陰,三陽經,下肢按足三陰,三陽經的循經叩刺。
(2)穴位叩刺: 是根據穴位主治叩刺的一種方法,較常用的是各種特定穴,華佗夾脊穴,阿是穴,背俞穴,募穴,四肢的郄穴,原穴,絡穴如出現敏感點,條索狀物,結節等,應作重點叩刺。
(3)局部叩刺:即是患部叩刺,如扭傷局部瘀血腫痛,頑癬,班禿等,可在局部進行叩刺。
適應癥:
(1)頭痛:可在頭部,後項部沿督脈,膀胱經,膽經循行叩經叩刺,重點叩百會,風池,太陽,上星等。
(2)失眠,多夢:選夾脊穴,膀胱經穴,重點叩刺心俞,肝俞,脾俞,腎俞,頭部叩刺安眠穴,神庭。四肢選神門,三陰交。
(3)痛經:選腰骶部兩側,任脈,腎經,脾經循行部位,重點叩刺氣海,關元,肝俞,腎俞,三陰交等。
(4)肌膚麻木,牛皮癬:局部叩刺加懸灸。
(5)班禿:局部叩刺加背俞穴。
(6)弱智兒童:叩刺頭,頸,項部,華佗夾脊。
(7)缺乳:取背部第3-5胸椎旁開2寸,胸前兩側乳房周圍及乳暈部,兩乳房作放射狀叩打,乳暈部作環形叩打。用輕刺激法,每日1次,配合針刺少澤穴。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