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瞭國君後竭盡拓疆,一舉吞並瞭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瞭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繡瞭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繡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繡工藝便以繡花鞋延伸到繡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 三百年後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國古代大哲學傢荀子出生在繡花鞋的故鄉。荀子十分重視當地的刺繡業,他的名著《荀子》一書中的一篇文章記錄瞭推廣用鐵針刺繡的繡花工藝,並以哲學傢的角度贊揚瞭繡花針,認為鐵針不僅能在鞋上繡花還能“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為社會經濟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直到近代該地區的絲織與繡花的聞名遠近,當地女子從童年起開始鞋上繡花的生涯,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用十幾年的時間為出嫁含辛茹苦地繡鞋,將少女純真的愛針針線線繡到鞋面上,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對幸福的追求。歷史的變革使繡花鞋的制作與刺繡水平成為當地評價一個姑娘心靈手巧的先決條件。她們從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滿月周歲,從傢人的華誕大壽到老人的喪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際都用一雙雙繡花鞋表現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藝術魅力。 在鞋類大傢庭中,鞋文化與刺繡藝術完美結合的中國繡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這種根植於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實用品被世人譽稱“中國鞋”。在華夏古老的大地上自從由母系社會轉成父系社會後,便形成瞭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歷代婦女一代一代傳承著古老的繡花鞋技藝,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們一針一線地述說著各個朝代的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時尚價值。經初步考察,中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把繡花鞋作為本民族的穿著特色。在中華民族大傢庭中,繡花鞋已成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繡花鞋為名符其實的“中國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