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遮蓋法加強弱視訓練,能夠有效提高視力,使用於各類型的弱視患者佩戴舒服。一盒20隻
每貼可用1-6天,可貼在眼皮膚上或眼鏡片上
弱視眼罩四大特點:
1由著名弱視專傢設計
2於眼眶形狀一致,蓋眼徹底 自然
3與膚色一致,小孩易接受
4內層帶有黑色遮蓋層,因而遮光效果更理想
隨機點立體圖在中國的應用 |
1962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B.Julesz用電子計算機研制成隨機點立體圖(Random-dotstereograms,RDS)是視覺學科重大突破,Juleszy傑出的貢獻主要是,有力地證明雙眼視差是立體視產生的生理基礎,立體視的感知是從三維到二維而不是從二維到三維的過程,與單圖象無關。三十年來,Julezy的研究,推動瞭視覺學科的飛速進步,現在RDS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RDS技術引起瞭世界各國眼科醫生的極大興趣,1972年美國應用RDS技術研制成TNO立體視覺檢查圖,隨後又研制成RDE、Frisby、Laning等隨機點立體檢查圖,由於RDS 具有雙眼整體特性,沒有單眼線索,排除瞭主觀人為的心理因素,結果準確可靠模擬和演譯瞭立體視覺生理機制。各國專傢一致認為,隨機點立體圖是當今立體視覺的最先進的方法,是檢測整體中央眼立體視的唯一手段,是立體視覺檢查新的裡程碑,標志著立體視覺檢查已發展為以RDS技術代表的時代。但是,這些圖美中不足的是,不能測定交叉視差還是非交叉視差,答案可以被猜測。
1981年顏少明和鄭竺英研制成中國第一部隨機點立體視覺檢查圖,它可能測定立體視銳度,交叉視差和非交差三項閾值。所有圖形均無法猜測。比TNO等各種隨機點立體圖功能齊全,設計更加合理。由於本圖和TNO等隨機點立體圖屬於近距離立體視覺檢查法,1986年顏少明又研究成隨機點同視機遠立體檢查圖,形成瞭遠近立體視覺檢查系列。隨後國內先後研制成隨機點立體視覺檢測軟件系統、動態隨機點立體視覺檢測系統和全息隨機點立體圖。在中國,研究立體視覺檢查方法和應用十分活躍。現在,顏少明研究的遠近兩種立體圖在中國應用極其廣泛,已有二百多篇各種論文報道,茲將十多年來應用情況簡要報告如下:
一對正常兒童立體視功能研究
1.對中國正常兒童立體視銳度的測定與統計:周本長等6003名3-12歲視力≥1.0的正常兒童進行立體視銳度測定,其中男性3156人女性2847人。對象分佈,有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有城市和農村。結果:在3-6歲組,通過200″具有精細立體視者為2441人,占98.47%,其中通過60″有中心窩立體者2049人,占84.47%,立體盲15人,占0.61%; 在7-12歲組,通過200″具有精細立體視者3160人,占89.67%,其中通過60″具有中心窩立體視者2622人,占74.44%,立體盲3人,點0.09%;男女性別無顯著差異。表明我國兒童的立體視銳度發育正常,評見下表:
年齡 例數 ≦60″ 80″-200″ 400″-800″ >800″
中心窩立體視 黃斑立體視 周邊立體視 無立體視
n % n % n % n %
3-6歲 2479 2094 84.47 347 14.0 23 0.93 15 0.61
7-12歲 3524 2622 74.40 538 15.27 361 10.24 3 0.09
合計 6003 4716 78.56 885 14.74 384 6.4 18 0.35
2.對正常兒童立體視覺發育時間的研究:關於兒童立體視銳度發育時間的問題,意見尚不一致。Roman認為兒童立體視銳度的發育,在5歲時達到140″,6歲達到80″,7歲達到60″發育成熟。Willliams認為,兒童在9歲時立體視銳度才發育成熟。郭靜秋等應用本圖對890名3-12歲裸眼視力≥1.0的正常兒童,進行瞭立體視銳主發育時間的研究,結果:3歲組為91.11%通過60″,表明立體視銳度在3歲已經發育成熟,比國外報道早,立體視覺比視銳度發育也早。本法比Frisby和Titmus更適用。
3.對少數民族立體視功能的研究:閆玲等對甘肅、青海兩省的九個民族6294人進行立體視覺檢查,發現各民族青少年正常視力者立體視銳度發育情況不同,其中藏、蒙兩個民族異常率較低,分別1.97%和2.20%,而土族異常就最高,為13.36%。認為立體視銳度可能存在遺傳因素,是否作為種族遺傳指標值得進一步探討。
4.對出生時低體兒立體視銳度發育影響研究:郭彥報道對90例3-10歲低體重兒和75例同齡足月正常體重兒立體視銳度研究,結果:6歲以後,低體重兒組立體視銳度異常率為20.51%,正常兒組異常率為4.87%。出生時體重低於2.0KG者,立體視銳度異常率高達44.0%,出生體重高於2.5kg者,立體視銳度異常率為22.67%。低體重兒立體視銳度異常率明顯高於正常兒童組(p<0.05)。表明,出生時低體重對兒童立體視銳度發育有明顯影響。因此,對低重兒特別是早產兒應該隨訪和醫學監督。
二、弱視與立體視
1.對弱視兒童立體視銳度測定:石瑩等對832例弱視兒童進行立體視銳度測定,結果:通過200″具有精細立體視者118人,占14.18%,其中通過60″有中心窩立體視僅有76人,占9.13%,僅有周邊立體者為303人,占36.42%,立體盲411人,占49.4%,它與正常兒童組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表明弱視兒童立體視銳度損害非常嚴重。
2.弱視程度及類型與立體視關系:張益林等352例不同弱視及程度與立體損害的關系進行研究。結論:弱視程度與立體損害呈正相關;雙眼視力差與立體視銳度呈負相關;屈光不正性弱視的立體視功能比屈光參弱視的立體視功能損害輕;各類弱視中,斜視性弱視比屈光性弱視的立體視銳度損害嚴重,尤以內斜性弱視立體視功能損害最重。
3.對弱視治愈後立體視功能重建的研究:張曉等對105例3-10歲弱視治愈後的遠近立體視進行測定,觀察時間從6個月到6年。結果:屈光不正性弱視治愈後,93%的患兒獲得立體視。斜視性弱視治愈後立體視建立明顯低於非斜視性弱視,而且內斜視性弱視立體視的重建較外斜性弱視困難。
4.用於對弱視的篩選:何曉平等報道:應用本圖和"E"字視力表對1400名兒童進行弱視普查。方法:以視力<0.9和立體視覺≥100″為斷析標準。結果:每種方法的靈敏度均為100%,無漏診;但聯合檢查法可使誤診率從單用視力檢查的15.2%的單用立體視覺檢查的10.1%下降至0.5%。因此可用立體視覺和視力聯合檢查,作為弱視普查的首選方法。
三.屈光不正與立體視
1.屈光不正與立體視銳度相關性研究:許江濤等對257例屈光不正兒童的立體視銳度進行檢測,結果:有42.4%通過≦60″,獲得中心窩立體視,明顯低於正常視力兒童的對照組。結果表(1)屈光不正的類型與立體視的關系近視組立體視最好,為63.8%,混合散光次之,為40.5%,遠視組最差,為28.3%(p<0.05);(2)屈光不正程度對立體視銳度的影響輕度近視與中度近視無明顯銳度較中度和輕度差(p>0.05),高度近視無統計,輕度遠視與中度遠視無明顯差異(p>0.05),但高度遠度組立體視銳度較中度和輕度差(p<0.05,p<0.005);(3)視力矯正後對立體視的影響,矯正視力越好,立體視銳度越好;(4)屈光參差組立體視銳度明顯較屈光不正組差;(5)屈光不正程度與立體視銳度閾值呈中度正相關,矯正視力與立體視銳度差閾值呈中度負相關。
2.屈光參差民與立體視的關系:李向景對90例屈光參差患者進行立體視銳度測定,結果:屈光參差小於4.0D者,具有正常或較好的立體視銳度;大於4.0D,矯正視力大於0.8時有25%的患者有立體視,矯正視力在0.5以下者,75%的患者無立體視。表明屈光參差度數越大,立體視銳度減退越明顯甚至消失。因為正常人對屈光參差有一定的耐受性,超過瞭視網膜像差的最大限值,勢必導致立體視功能減退。良好的矯正視力,是建立立體視的重要因素。
3.屈光不正矯正後的立體視:孔德蘭對115例矯正視力正常後的屈光不正患兒進行立體銳度的測定,結果:1.遠視眼與正常對照組、遠視眼與近視眼之間均有顯著的差異,而正常對照相組與近視眼之間無顯著性差異是。2.近視眼戴鏡前後立體視閾值無顯著性差異,遠視眼戴鏡後立體視閾值則明顯下降。3.發病年齡≦4歲者立體視閾值比>4歲發病者高。二者有顯著異性。
四斜視與立體視
1.斜視對立體視功能的影響:劉玉華報道,應用遠近兩種立體覺圖分別對54例斜視、58例內斜視兒童進行立體視測定,並與55例正常兒童對照。結果:在間歇性外斜視組,遠距離的黃斑立體視占12.77%,周邊立體視者占48.94%,無立體視占38.30%。近距離的黃斑立體視 85.11%,周邊立體視占4.55%,無立體者占10.64%;恒定性外斜視兒童無1例有立體視;在內斜視組,遠距離的黃斑立體占1.72%,周邊立體視占34.48%,立體盲占63.79%。近距離的黃斑立體視占3.45%,周邊立體視占10.34%,立體盲占86.21%在正常對照組,遠距離的中心窩立體視者占96.36%,近距離的中心窩立體視者占75.55%,其餘均為黃斑立體視。表明:異常眼位對立體視損害十分明顯,尤以內斜視最為嚴重。在外斜視組,遠近立體視結果不一致,差異明顯,對斜視兒童進行遠近立體視的雙向測定有重要的意義。
2.研究間歇性外斜視與交叉視差和非交叉視差的關系:盧煒等報道,應用本圖55例間歇性外斜視患者進行零視差、交叉視差與非交叉視差三項閾值測定。結果,間歇性外斜視的零視差、交叉視差與非交叉視差三項閾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其中,非交叉視差最重,交叉視差次之,零視差最輕。這與融合功能有關,測定交叉視差與非交叉視差本質上是測定Punum融合區的范圍,表明它對探討間歇性外斜視的發病機制有參考價值。
3.探討遠立體視測定對間歇性外斜視手術時機選擇的意義:劉垠等采用遠近兩種隨點立體圖,對69例間歇性外斜視進行手術前後立體視銳度測定,結果:69例間歇性外斜視患者術前4例通過遠立體視,47例通過近立體視,術後37例通過遠立體視,而近立體視手術前後無明顯差異;而且,病程愈長術後獲得立體視者愈少,病程短則相反。表明:遠立體視的喪失是間歇性外斜視的特征之一。傳統是應用近立體視的單項檢查來評估立體視的功能,結果造成間歇性外斜視診斷和處理的失誤。通過遠立體視的測定,正確選擇間歇性外斜性外斜視手術時機,對提高手術質量和評價術後療效有重要意義。
4.隱斜視對立體視功能的影響:王磊對149例各種隱斜視患者進行立體視銳度測定。結果:受檢的149人中,立體視銳度正常率為84.56%,交叉視差正常率為80.54%,非交叉視差正常率為78.52%;內隱斜立體視銳度異常率為14.86%,外隱斜立體視銳度異常率為14.58%。內、外隱斜視的程度與立體視三項閾值均有明顯相關關系。表明:隱斜視程度與立體視覺之間存在明顯在正相關;在隱斜程度較大的群體中存在立體視覺功能有某種程度的減退。
五其他
1. 先天性眼球震顫與立體視功能:胡俊喜對78例先天性眼球震顫患兒的立體視功能進行研究,結果:在78例中,有31例通過60″,占39.74%;19例通過200″,占24.36%,13例通過800″,占14%;17例無立體視,占21.79%。作者認為:眼球震顫一般不直接影響立體視功能,影響立體視功能的原因是它的斜視、弱視等並發癥所致。
2. 對水平融合功能的臨床實驗研究:吳夕報道,應用隨機點同視機遠立體圖,研究60例10-29歲正常人融合功能,同時以傳統Ⅱ級融合與Ⅲ級融合圖片對照。結果:立體視銳度60″、100″、200″,與400″、600″、800″的內融合范圍有顯著性差異,即立體銳度越小內融合范圍越小,立體銳度越大內融合范圍越大。測定融合范圍本質上就是測定Panum融合區大不。此圖沒有單眼線索、具有雙眼整體特性,雙眼單視破裂點極易捕捉,比傳統方法更為規范、精確,更具有實用性和科學性。它可以做為一項臨床檢測指標,為Panum融合區研究拓寬瞭視野。
3. 對雙眼相對調節的臨床研究:胡君等用隨機點立體圖對雙眼相對調節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為:用不同視差級別視標,雙眼相對調節程度有顯著性差異;正常人隨年齡增長雙眼相對調節程度逐漸減小;正相對調節明顯大於負相對調節;正視眼的雙眼相對調節程度與近視、老視者比較,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用隨機點立體圖測量雙眼相對調節的結果要高於傳統的E字表所測單眼的結果。800″級、100″及60″級立體圖對測得雙眼調節程度均數較E字表查單眼值分別高2.97D、2.56D、1.79D。
4.人工晶體植入術後的立體視功能:王昆明等對50例64眼後房型人工晶體術後患者進行立體視銳度測定。結果:在50例中獲得中心窩、黃斑、周邊近立體視,分別為46%、20%、34%。獲得中心視力≥0.6,另一眼視力≤0.6者,8%獲得周邊立體視。結論:應該將立體視功能列為評價人工晶體植入術後療效的一項重要標準,這是一個需要引起眼科醫生研究解決的問題。
5.準分子激光LASIC手術後的立體視功能:林小路對108例近視準分子激光LASIC手術前後進行立體視銳度測定,結果:46例單純性近視患者,術後全部獲得中心窩立體視;62例近視屈光參差患者,術後獲得中心窩立體視者為64.5%;10歲以後發病者立體視功能恢復較10歲以前發病者佳。表明:LASIC手術後隨著屈光度矯正視力提高,立體視功能也隨著恢復。
6.視野縮小與立體視功能:麥光煥等對90例視野縮小(青光眼、視網膜色素變性)性進行立體視銳度測定,結果:雙側管狀視野者(10°),或一眼管狀視野另一眼視野正常者,以及視野縮小≥30°者,立體視功能明顯減退,隨著視野面積縮小立體視覺更加減退,立體視覺減退與視野面積縮小呈正相關。
最後,要特別指出:在中國隨機點立體圖應用最熱門、排居首位的是用它檢查和選拔機動車駕駛員。目前,已檢查數以百萬人之多。研究表明,肇事司機與立體視功能減退關系密切。中國軍隊規定,凡立體視覺異常者不得發給駕駛執照,嚴禁立體盲從事司機工作。立體視覺是人體一項重要的生理指標和眼科臨床診斷與治愈標準。RDS為檢測立體視覺提供瞭最先進的技術平臺。實踐證明,RDS對小兒眼科和視光學有重要的價值和寬廣的應用前景,用途很廣。今後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們希望亞洲各國眼科同道加強交流、加強合作,以推動發展亞洲小兒眼科和兒童視光學事業。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