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創意項目 | 報名 |
農 具
這世界變化真快,王羲之《蘭亭序》、《鴨頭帖》和米芾《素蜀帖》等書法作品,以及閩越時武士佩戴的寶劍等兵器,後來國人盛米飯、淹酸菜的碗碟、壇子、罐子等器皿所引發的古董熱尚未冷卻,那使用、流傳瞭幾千年的傢具,如犁、風車、水車、石磨、谷礱、鐮刀、蓑衣、竹笠、竹匾等,也正在悄悄地成為古董。
王羲之的《蘭亭序》、米芾的《素蜀帖》,其實就是毛筆字,也就是今天人們統稱的書法,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進化中,隻是一種交流的工具。那時,凡是讀過一些書的人,無一不會使用毛筆,無一不能寫一手溜順的毛筆字。什麼龍泉劍、尚方寶劍、無名劍、春秋古劍、青銅古劍,以及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呂佈的方天畫戟,今天兵士手中的無聲手槍、MAS36步槍、兩用機槍等,就功用而言,它們僅僅是一種兵器。以景德鎮的青花瓷為代表的瓷器,也就是一種日常用具罷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蘊藏著中國人民無限智慧的器具都退出瞭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而轉化為價值連城的珍寶。王羲之當年草寫《蘭亭序》時,年輕才俊,風華正茂,他想到《蘭亭序》那麼幾百字會被後世子孫研究、傳揚千百年嗎?
由毛筆到自來水筆,再到電腦鍵盤的根本性轉變,成就瞭毛筆終將成為古董的結局,那毛筆揮灑出來的字畫自然也成瞭一種“稀罕物”。而如今,那曾經征服瞭歐亞大陸的陶器、青銅器等,也因戰亂、災禍等種種原因失去瞭它獨一無二的工藝技術,有的技藝可能永遠是一個迷瞭。毛筆的進化,是為瞭方便、實用,人們普遍接受並受益頗豐,雖然五四時期積極倡導使用自來水筆的胡適、魯迅等人終身都用毛筆。龍泉劍等兵器的進化就更為迅捷瞭,而且大大地提高瞭其作為武器的戰鬥功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蘭亭序》、青龍寶劍、青花瓷成為古董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那麼農具成為古董又將是一種怎樣的進化呢?
農具的變化,是緩慢的,它一個小小的改進、變化,有時得幾十年、幾百年的光陰,而一些農具比如斧頭、鐮刀等,從它的發明直到今天也未曾有什麼“麵目全非”的變化,可以說農具是社會進化史上最為穩固的一種器具瞭。看過新石器時期的石鐮、石斧子的人,恐怕一眼就能發現石鐮、石斧子與今天的鐵鐮、鐵斧子之間那種一脈相承的嫡親關系。700年前的農學傢王禎看見農具被人使用,想象著這是“一派怡人的田園風光,和平、豐足、恬靜而又久遠”,他由衷地贊美道,農具“實古今太平之風物也”。當代作傢李銳在《太平風物——農具系列小說》中說,在偏遠的鄉村裡,古老的農具還在被人們使用著,但人與農具的歷史關系早已蕩然無存,衣不蔽體的田園早已沒有瞭往日的從容和安靜。由此,我深切地感到,農具骨子裡那種“穩固”與人類豐厚情感之間劇烈沖撞所噴發的沖擊波。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無一離得開勞動,而幾乎所有的勞動過程都是駕馭一種工具的過程。我們這個泱泱大國,農業一直以來占據著主導地位,是不是可以斷言,農具占據瞭我們56個民族生產勞動的主導地位?由這個邏輯類推下去,農具這種看似簡單而又相當穩固的工具,恐怕就是社會進步這一復雜過程中最不能被忽略但又偏偏被忽略瞭的一個“根本”因素瞭。那麼,農具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悄然地走進博物館、紀念館成為古董,也許僅僅為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無奈、一種形式吧。
近幾年,旅遊業前程似錦,方興未艾,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閃光點、新賣點、支撐點,不少尚處於“溫飽”線上的人都或遠或近地走出過那麼幾回傢門,有模有樣的旅過那麼幾次遊。在許多古城、古鎮、古民居、舊居、博物館、紀念館和一些自然旅遊景區,如周莊、徽州、麗江等著名的旅遊景點,我們不難發現農具被當作展品、古董堂而皇之地陳列著,更有甚者過去用來充饑的玉米、番薯也被當作文物展出瞭。農具變成古董,農學傢王楨肯定沒有預感,達爾文也肯定沒有先知,否則在他的著述《進化論》中,一定少不瞭這一變遷的精彩論述。
農具,這麼快就成為古董著實讓我們匪夷所思,猝不及防。從成為古董的農具前走過,我每次都能隱約地嗅到泥土、汗水和青草、稻谷的氣味,聽到牛羊、山風和燕子、青蛙的聲音,還看見瞭我的父親、母親、伯伯、嬸嬸——一群與鐮刀、犁耙、蓑衣等農具打瞭一輩子交道的莊戶人傢那驚詫、迷茫的身影……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