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學全教機 | 材質 | 塑料 |
主要用於生物教學實驗課題中演示的,在整個演示時學生可以很清楚的看見整個解剖過程,從而有利於學生學習.
耳解剖模型,主要顯示耳的內部構造及外耳、中耳、內耳和平衡器官的位置關系。
1. 外耳:示耳廓形狀和外耳道固有特征。 2. 中耳:外側壁為鼓膜,示鼓室內連接鼓膜與內側壁的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前壁有連通咽部的咽鼓管。 3. 內耳:示構成骨迷路中間位的前庭,前方的耳蝸和三個半規管。
基本資料
耳
英文名稱:
ear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另有一種分法,外耳還包括鼓膜。
耳廓的前外麵上有一個大孔,叫外耳門,與外耳道相接。耳廓呈漏鬥狀,有收集外來聲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於皮下的彈性軟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隻含有結締組織和脂肪,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臨床應用上是耳穴治療和耳針麻醉的部位,而耳垂還常作臨床采血的部位。
外耳道是一條自外耳門至鼓膜的彎曲管道,長約2.5~3.5 cm,其皮膚由耳廓延續而來。靠外麵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軟骨組成,內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質構成。軟骨部分的皮膚上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聹腺。
鼓膜為半透明的薄膜,呈淺漏鬥狀,凹麵向外,邊緣固定在骨上。外耳道與中耳以它為界。經過外耳道傳來的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動。
鼓室位於鼓膜和內耳之間,是一個含有氣體的小腔,容積約為1 cm3。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組成部分,裡麵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鐙骨的底板附著在內耳的卵圓窗上。三塊聽小骨之間由韌帶和關節銜接,組成為聽骨鏈。鼓膜的振動可以通過聽骨鏈傳到卵圓窗,引起內耳裡淋巴的振動。
鼓室的頂部有一層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顱腔隔開。某些類型的中耳炎能腐蝕、破壞這層薄骨板,侵入腦內,引起腦膿腫、腦膜炎。所以患瞭中耳炎要及時治療,不能大意。鼓室有一條小管──咽鼓管從鼓室前下方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條細長、扁平的管道,全長約35~4 cm,靠近鼻咽部的開口平時閉合著,隻有在吞咽、打呵欠時才開放。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使鼓室內的空氣與外界空氣相通,因而使鼓膜內、外的氣壓維持平衡,這樣,鼓膜才能很好地振動。鼓室內氣壓高,鼓膜將向外凸;鼓室內氣壓低,鼓膜將向內凹陷,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鼓膜的正常振動,影響聲波的傳導。人們乘坐飛機,當飛機上升或下降時,氣壓急劇降低或升高,因咽鼓管口未開,鼓室內氣壓相對增高或降低,就會使鼓膜外凸或內陷,因而使人感到耳痛或耳悶。此時,如果主動作吞咽動作,咽鼓管口開放,就可以平衡鼓膜內外的氣壓,使上述癥狀得到緩解。
內耳包括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由結構復雜的彎曲管道組成,所以又叫迷路。迷路裡充滿瞭淋巴,前庭和半規管是位覺感受器的所在處,與身體的平衡有關。前庭可以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化和直線運動時速度的變化,半規管可以感受頭部的旋轉變速運動,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樞以後,就引起一系列反射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耳蝸是聽覺感受器的所在處,與聽覺有關。那麼聽覺是怎樣形成的呢?人類的聽覺很靈敏,從每秒振動16次到20 000次的聲波都能聽到。當外界聲音由耳郭收集以後,從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振動的頻率和聲波的振動頻率完全一致。聲音越響,鼓膜的振動幅度也越大。
鼓膜的振動再引起三塊聽小骨的同樣頻率的振動。振動傳導到聽小骨以後,由於聽骨鏈的作用,大大加強瞭振動力量,起到瞭擴音的作用。聽骨鏈的振動引起耳蝸內淋巴的振動,刺激內耳的聽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興奮後所產生的神經沖動沿位聽神經中的耳蝸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位聽神經由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組成。
聽覺和位覺(平衡覺)器官。通過耳,動物可感知外界聲音信息和本身軀體位置,借以交往、尋偶、避敵、捕獵和保持身體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動物進化的一種表現。不同動物耳的結構有很大差異。脊椎動物中原始類群隻有內耳,主要起平衡身體的作用。軟骨魚內耳中有橢圓囊、球狀囊和半規管,兼有一定聽覺功能;大多數硬骨魚內耳中有聽壺,由於沒有鼓膜,經借助側線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聲波。兩棲類中的蛙和蟾蜍已產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聲波對鼓膜的振動通過耳柱骨傳入內耳,引起橢圓囊及聽壺中感受器的興奮。還有耳咽管通過咽腔平衡鼓膜內外的壓力。爬行類的耳有瞭進一步發展,聽壺內有獨立的聲感受器,內耳瓶狀囊顯著加長,鱷類有卷曲,蜥蜴聽覺發達,鼓膜內陷,出現瞭外耳道的雛形;蛇類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聲波沿地麵通過頭骨的方骨傳到耳柱骨,從而使內耳感覺。鳥類的耳基本上與爬行類相似,有單一的聽骨(耳柱骨)和雛形外耳道。鴞形目耳較發達,並有特殊耳羽幫助收集聲波及確定聲波的方向。哺乳類耳達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外耳由可轉動的耳廓和外耳道組成,起收集聲波的作用。中耳又稱鼓室,為外耳與內耳間的腔隙,其外側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塊聽骨(錘骨、砧骨、鐙骨)組成的杠桿系統將聲波引起的鼓膜振動傳至內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時關閉,吞咽及某些口部運動時開放,可調節鼓室內空氣的壓力。內耳由耳蝸和前庭器官組成,耳蝸為瓶狀囊卷曲形成,狀似蝸牛,故名,為感受聲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屬位覺感受器。穴居哺乳類和水棲哺乳類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類耳廓非常發達,可捕捉非常細小的聲波。有些水棲哺乳類可通過下頜骨將水中聲波傳至中耳和內耳。
結構與命名
耳,古稱“窗籠”,《河間六書》稱其為“聽戶”,《溫熱經緯·餘師愚疫病篇》稱之為“龍蔥”。耳為聽覺器官,是清陽之氣上通之處,屬清竅之一。近代發現其兼有平衡功能。
《靈樞·衛氣》說:“窗籠者,耳也。”《甲乙經》說:“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似指聽宮。突出於頭部兩側,形如喇叭者,名耳廓。耳廓的周圍,稱為耳輪。耳前上下切跡間突起如屏風者,古稱“蔽”。耳廓下垂部分名耳垂,古又名耳珠。通入耳道之孔,名耳孔,即現代所稱外耳道。位於外耳道深部的鼓膜,《血證論》稱其為”皮膜”。耳廓上有眾多穴位,習稱耳穴。就耳的解剖結構而言,古人所論多為外耳,很少涉及中耳與內耳。
與臟腑經絡的聯系
耳與臟腑的生理病理聯系中,以腎開竅於耳、心寄竅於耳、脾主升清以充養耳、肝膽之氣影響耳的理論最為歷代醫傢所重視。
腎開竅於耳:《靈樞·五閱五使》說:“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為藏精之臟,腎精充沛,則髓海有餘,耳竅濡養有給,表現為聽力聰慧;若腎精虧損,則髓海空虛,耳失所養,出現耳鳴耳聾。老年人聽力多減退,即與腎中精氣減衰有關。
在腎主耳理論的機理探索方麵,唐容川《血證論》引陳修園之語說:“腎開竅於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於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從臟腑相關理論看,這一解釋有一定道理。王清任
《醫林改錯》力圖從解剖學角度闡明耳與內臟聯系的途徑問題。他說:“耳孔內小管通腦”,“所聽之聲歸於腦”,而腎藏精生髓通腦,且腎脈貫脊,督脈屬腎貫脊絡腦,故腎氣完全可通過腎脈、督脈上達於腦,而後輸精於耳竅。唐容川對此作瞭概括:“腎主腦髓,耳通於腦,路甚直捷,所以腎開竅耳也。”(《醫經精義》)。腎通過腦髓與耳聯系的認識,較為合理地說明瞭腎主耳的機理和途徑所在。
近年來中醫學的有關資料中,幾乎均將耳鳴耳聾作為腎虛辨證的重要指標。國內外不少學者對腎與耳的關系作瞭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人們發現晚期腎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鳴耳聾癥狀。作腎透析和腎移植治療的病人常有聽力損失。臨床和動物實驗均證實,耳毒性抗菌素對腎臟有毒性作用,而抑製腎功能的利尿劑也可引起耳蝸損傷。有人在實驗動物中比較卡那黴素對腎、耳、肝、腦等器官的毒性作用,發現該藥對腎與耳蝸具有共同的特異性作用。現代醫學發現,腎與耳這兩個相距頗遠的器官,在解剖組織結構和酶的含量與分佈方麵,在水和電解質平衡生理機製以及對某些藥物的藥理反應上卻有類似之處。在此基礎上不少學者進行瞭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認為醛固酮、鐵、鈣、甲狀腺素等為腎開竅於耳的物質基礎,中醫腎虛證的聽力學改變規律及機理、氨基甙類抗生素腎毒性與耳毒性的關系,中醫補腎方藥在耳科應用等眾多方麵,取得瞭不少成果。積累瞭不少資料,為腎耳相關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無論從基礎理論研究,或是從臨床實踐觀察,均發現腎臟確實存在著某些與內耳相似或類同的特性,兩者具有某些客觀上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是現代研究的這些發現,多側重於泌尿系統的腎臟與耳的關系。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腎”,既是解剖學上的腎臟,更是藏精、生髓、主骨、主水、納氣等具有多種功能的集合體。因此,中醫腎主耳理論的機理和途徑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
心寄竅於耳:耳與心在生理病理方麵有一定聯系,對此《內經》中就有明確的記載。《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人通於心,開竅於耳。”心本開竅於舌,而舌並非為竅,故有“心寄竅於耳”之說。所謂“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證治準繩》).正是此義。
心寄竅於耳的機理分析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有認為心屬火而腎屬水,心火腎水互濟互調,則清凈之氣方能上達清竅而使聽覺聰慧。若心腎失調,水火不濟,則易致聽力失聰。臨床可見因心火暴盛而致突發性耳聾的實例。有認為心通過其主血脈的功能與耳保持密切聯系。心氣旺盛,心脈和利,方能血流不息,營養周身,耳竅得養。且心經之別絡入耳,加強瞭心與耳的密切聯系。《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別氣者,心主之氣也。”說明心氣在維護正常聽覺中起著重要作用。有認為心通過其主神明功能與耳加強聯系。心主藏神,而聽覺在祖國醫學中亦稱為“聽神”。故心神精明,助於聽神,則聽覺聰慧,能聞聲辨音。
在病理方麵,心氣不平、心血不足、心火暴盛等均可導致耳疾。如《嚴氏濟生方·耳門》說:“憂愁思慮,得之於內,系乎心。心氣不平,上逆於耳,亦致聾聵、耳鳴、耳痛、耳癢、耳內生瘡,或為聤耳,或為焮腫。”《古今醫統》說:“心虛血耗,必致耳鳴耳聾。”由於精神緊張導致心火亢盛而出現耳脹耳鳴暴聾的病癥,於臨床時可見到。近有文獻報道,以“心寄竅於耳”的理論為指導,用養心安神、通陽開竅方藥可有效地治療心源性耳聾。
耳與肝膽、脾胃的關系:膽系少陽之脈,循經上行於耳之前後,並入耳中。肝膽互為表裡,有經脈絡屬。肝膽之氣機失調或蘊生濕熱,常易循經上逆於耳,發為耳疾。《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丹溪心法·耳聾篇》也說:“耳聾皆屬於熱,少陽厥陰熱多。”少陽厥陰者,分別言肝與膽。臨床上因耳道流膿或耳道腫癢而辨證屬肝膽濕熱上擾者頗為多見,因肝膽氣逆而致暴鳴暴聾者亦不少見。
脾主運化而升清,胃經循頰車上耳前,脾胃虛弱,受納運化無力,清陽之氣不升,水谷精氣不能上供清竅,或水濕內阻上犯,亦可影響聽力或導致中耳積水。《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近有不少臨床報道表明,用益氣聰明湯、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術散等健脾益氣升清方藥為主。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耳鳴、耳聾及中耳炎、中耳積水等,具有較好療效。
耳與經脈有諸多聯系,所謂“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中,以足少陽膽經與耳的關系最為密切。其經起於目內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靈樞·經脈》)。此外,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之分支也直接入耳中。與耳有一定聯系的經脈尚有手陽明大腸之別絡入耳中,足陽明胃經抵耳前,足太陽膀胱經至耳上角。耳通過經絡與臟腑及全身發生較為廣泛的聯系,正是耳針可診治多種疾病的依據所在。
為五官之一。聽覺和位覺(平衡感覺)的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氣、血的充養,尤其與腎關系密切。腎氣充足,則聽覺靈敏。耳的疾患多與腎有關,也和心、肝、脾等臟有關。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等經脈均循行於耳。通過經絡聯系,全身臟器及肢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均可在耳部反映出來,故耳廓有與全身臟器及肢體相對應的反應點,即耳穴。通過耳穴可以診治多種疾病,亦可進行針麻。《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五絡……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靈樞·脈度》:“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臟為腎,在竅為耳。”《素問·臟氣法時論》:“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和位覺(平衡覺)的外周感覺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構成的傳音器和內耳感音、平衡器所組成。外耳露於體表,中耳和內耳埋藏在顳骨巖部內,外耳和中耳是聲波的傳導器官,內耳有感受聲音和位覺的感受器,是聽、位覺器官的主要部分。聲波通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為神經沖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機能是收集聲波。鼓膜為橢
圓形的薄膜,形如鬥笠、尖頂向內,周圍固定於骨上,將外耳與中耳分隔。鼓膜能隨音波振動而振動,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實地把聲波刺激傳導到中耳。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為中耳與鼻咽部的通道,中耳與外界空氣壓力可通過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內有聽小骨、韌帶等。聽骨有三塊,彼此形成關節,位於鼓膜與前庭窗之間,與鼓膜接觸的稱為錘骨,與內耳前庭窗相連的稱為鐙骨,連於兩骨之間的稱為砧骨。當聲波振動鼓膜時,三塊聽小骨的連串運動,使鐙骨底在前庭窗上來回擺動,將聲波的振動傳入內耳。
(三)內耳
內耳由一系列復雜的管腔所組成,亦稱迷路,位於顳骨部內,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於骨迷路內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結締組織構成,與骨迷路形態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閉的,管內含有內淋巴。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的間隙內含有外淋巴。內外淋巴互不交通。內耳迷路中可分為耳蝸、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蝸與聽覺有關,前庭器官與位置(平衡覺)有關。
耳蝸形如蝸牛殼,為一條圍繞骨質軸的螺旋形骨質管道,圍繞蝸軸旋轉
軸向骨性蝸管中伸出一骨板,其外緣連結著基底膜,在基底上方有一斜行的前庭膜,因此,耳蝸被分成三個腔,上方為前庭階,下方為鼓階,其中充滿外淋巴,中為蝸管,充滿內淋巴。前庭階與卵圓窗膜相接,鼓階與蝸窗膜相聯,前庭階在耳蝸頂部與鼓階相聯通。蝸管是一個盲管。基底膜上有聽覺感受器,稱為柯蒂器官,又稱螺旋器。柯蒂器官主要由支持細胞與具有纖毛的聽覺細胞(或稱毛細胞)所組成,其上覆以蓋膜。毛細胞對機械刺激敏感。聽神經的末梢纖維以網狀繞於毛細胞上。
前庭是位居骨迷路中部略呈橢圓形的空腔,內藏膜迷路的橢圓囊和球囊,前庭的後部有五個小孔與三個半規管相通,前部有一大孔通連耳蝸。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總稱為前庭器官。它們都是膜質管道,其中充滿內淋巴並互相連通。橢圓囊與球囊是膜質管的相對膨大部分,內有囊斑,囊斑是位覺感受器,上有感受性毛細胞。三個半規管形狀大致相似。每個半規管約占三分之二圓周,均有一相對膨大的壺腹,在壺腹內有壺腹嵴,壺腹嵴也是位覺感受器,內也有感受性毛細胞.
本公司的產品嚴格按照國傢標準生產,價格優惠;望有意者前來洽談!!!
祝:
商祺!!!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