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代碼:970152

  • 現在位置: 首頁 » 貨源 » 服飾、鞋帽 » 箱包 » 樂器箱包 »
    鼓廠直銷 打擊樂器,銅響樂器,高低檔鼓 民族鼓 寺院鼓
    商品代碼: 970152
    (可點擊以下立即詢價直接線上諮詢,或來電提供此商品代碼諮詢)
    即日起提供日本樂天代購服務-詳見 Rakuten-suki日本樂天代購,謝謝。
    商品詳細說明

    BA_9U$9379M_S0M1I6~80]4
    河南省洛陽市華藝制鼓廠位於洛陽偃師市馬屯工業區,我廠制鼓及經營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實力雄厚,技術精湛,各種鼓樂的選料講究,工藝精細,紅鼓類均用優質楊木做鼓身。使鼓身結實耐用。白茬鼓類均用椿木,楝木做鼓身,使鼓身,花紋美觀,結實光滑。鼓皮用優質雄性黃牛皮和優質水牛皮做鼓面,優質的木身和上乘的鼓皮結合而成,使擊打出來的鼓音深沉高揚給聽者以美的享受。本廠在制鼓時,選料考究,什麼樣的材料發什麼樣的音。為瞭使制出的鼓鼓聲純正,本廠嚴把材料關,努力使每制成的一面鼓都是精品,也是我省目前制鼓行業最專業的廠傢之一,所制產品美觀大方,質量上乘,物美價廉,產品銷遍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
      我廠制作的大鼓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展風采,深受中外朋友的好評,歡迎新老客戶前來咨詢訂購
        電話86 379 67592855        手機;13838812329    手機15538534559 手機;13525929600   QQ1874839777    QQ1339714744
    F5G$R3PJZM(55)3}HA89S(9

    LUV0EGI(E9J@BWMG84E$3KX
    河南省洛陽市華藝制鼓廠位於洛陽偃師市馬屯工業區,我廠制鼓及經營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實力雄厚,技術精湛,各種鼓樂的選料講究,工藝精細,紅鼓類均用優質楊木做鼓身。使鼓身結實耐用。白茬鼓類均用椿木,楝木做鼓身,使鼓身,花紋美觀,結實光滑。鼓皮用優質雄性黃牛皮和優質水牛皮做鼓面,優質的木身和上乘的鼓皮結合而成,使擊打出來的鼓音深沉高揚給聽者以美的享受。本廠在制鼓時,選料考究,什麼樣的材料發什麼樣的音。為瞭使制出的鼓鼓聲純正,本廠嚴把材料關,努力使每制成的一面鼓都是精品,也是我省目前制鼓行業最專業的廠傢之一,所制產品美觀大方,質量上乘,物美價廉,產品銷遍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
      我廠制作的大鼓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展風采,深受中外朋友的好評,歡迎新老客戶前來咨詢訂購
        電話86 379 67592855        手機;13838812329    手機15538534559 手機;13525929600   QQ1874839777    QQ1339714744
    undefined

    undefined
    河南省洛陽市華藝制鼓廠位於洛陽偃師市馬屯工業區,我廠制鼓及經營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實力雄厚,技術精湛,各種鼓樂的選料講究,工藝精細,紅鼓類均用優質楊木做鼓身。使鼓身結實耐用。白茬鼓類均用椿木,楝木做鼓身,使鼓身,花紋美觀,結實光滑。鼓皮用優質雄性黃牛皮和優質水牛皮做鼓面,優質的木身和上乘的鼓皮結合而成,使擊打出來的鼓音深沉高揚給聽者以美的享受。本廠在制鼓時,選料考究,什麼樣的材料發什麼樣的音。為瞭使制出的鼓鼓聲純正,本廠嚴把材料關,努力使每制成的一面鼓都是精品,也是我省目前制鼓行業最專業的廠傢之一,所制產品美觀大方,質量上乘,物美價廉,產品銷遍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
      我廠制作的大鼓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展風采,深受中外朋友的好評,歡迎新老客戶前來咨詢訂購
        電話86 379 67592855        手機;13838812329    手機15538534559 手機;13525929600   QQ1874839777    QQ1339714744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我廠地處嵩山腳下,伊洛河畔,這裡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東臨省會鄭州,西臨九朝古都洛陽。少林寺、中嶽廟、白馬寺、龍門石窟、唐僧寺等名勝古跡星羅棋佈、近在咫尺。

            我廠是中西部地區較大的一傢專業生產鼓類樂器的廠傢,已有三十年多的歷史。現專業生產中國鼓、日本鼓、朝鮮鼓、西洋鼓等各民族鼓類樂器,主要有大紅鼓,戰鼓、堂鼓、腰鼓、威風鼓、太平鼓、花鈴鼓、軍鼓、拉丁鼓、架子鼓、日本和太鼓等30多個門類100多個品種。另外還大量生產黃牛鼓皮、水牛鼓皮、羊皮及聚酯鼓皮等各種鼓類配件。各種鼓選料講究,工藝精細,采用優質木材做鼓身,板鼓: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並有“單皮”(一面蒙皮)和“班鼓”(過去戲班專用)之稱,是我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   板鼓構造獨特,音色清脆。隨著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便世代相衍,流傳至今,廣泛用於昆曲、京劇、評劇、越劇、漢劇、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陜西梆子、山東柳子等地方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也可以獨奏(如蘇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在京劇音樂中,凡人物出場、角色演唱、劇情變化,除用各種打擊姿勢及各種擊音進行指揮外,還與拍板一起為唱腔打節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以及烘托舞臺氣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面鼓,鼓身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或柚木等硬質木料制作,由5塊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徑25厘米,但絕大部分是木質板面,中間振動發音的鼓面僅有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邊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張緊於整個板面直到底邊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於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緊。為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並在底部箍以鐵圈。   板鼓因適用的劇種不同,而在規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僅有5厘米,鼓中間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徑23.5厘米,發音高亢脆亮,主要用於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適用范圍較廣。大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10厘米,鼓中間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徑24.5厘米,發音寬亮淳厚,適於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獨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8厘米,鼓中間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徑24厘米,發音介於大、小膛板鼓之間,多用於越劇、陜北和山西的地方戲曲伴奏,並在器樂合奏中使用。   演奏板鼓時,將鼓吊於木架上,使用兩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而且因使用瞭點箭(用鼓箭點擊鼓面)或滿箭(用鼓箭平擊鼓面),發出的音響也不同。   排鼓:我國鼓類樂器中的新品種,解放後,我國樂器工人和音樂工作者,總結國內外鼓類樂器技術經驗,根據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觀,音色豐富多變,具有民族風格,已成為民族樂隊中的重要樂器,廣泛用於器樂合奏、地方戲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廳經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排鼓一般由5個大小不同、發音高低有別的鼓組成一套。每個鼓的兩面外徑相同而內徑不一,可發出兩個音高不同的音,共可發出10個不同的音。鼓的兩面都裝有調音設備,調音的幅度一般可達四度或五度,並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定音。鼓身固定在一個特制的鼓架上,鼓架上端為U型的叉架,中間為套管制成的立柱,下端為三角架。立柱可上下伸縮,以使鼓身隨著演奏者的需要升降,鼓身裝在叉架上,便於翻轉進行音高選擇。演奏時,排鼓多擺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圓形或弧形。鼓面可傾斜15~45度,可供立擊、坐擊、側擊或斜擊,可以進行拍擊、輪擊和交叉擊等。   排鼓發音激烈、跳蕩,中、低音寬厚雄偉,高音堅實有力,既保持瞭堂鼓的風格,又具有圓潤、抒情的特點。由於具有不同音高、音色及輕重的變化,所以最適於大型民族樂隊使用及鼓樂獨奏,是一種色彩性的樂器。除可集群使用外,還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其音色和性能,單獨抽出來用於地方戲曲和器樂


    鑼是一類屬於打擊樂器,以金屬制成,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鑼。
     
    鑼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制結構,其四周 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一木棰。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

    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 右手拿棰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 樂器特色: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宏亮而強烈,餘音悠長持久。通常,鑼聲用於 表現一種緊張的氣氛和不祥的預兆,具有十分 獨特的藝術效果。
    鑼由鑼體、鑼架(鑼繩)、鑼棰三部分組成(圖6)。鑼體銅制,因用“響銅”制成,故也有“響器”之稱。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 動發音。   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稱為臍、光或 堂,是發音的主要部分,臍的大小、厚薄與鑼的 面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無臍或突起成半圓的球狀,這些都構成瞭 鑼的主要特征。鑼臍與鑼邊之間稱為鑼面、“二位”或“內、外八字”,在鑼邊一側鉆有 兩個鑼孔,以穿系鑼繩,便於提攜或懸掛鑼架。 長期以來,經過各族人民不斷的精心創造,由於應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在中國形成瞭品 種繁多、各具異彩的鑼。據形制特征可分為平型鑼、臍型鑼和乳型鑼三類;按發音高低可分為低音鑼、中音鑼和高音鑼三類;按演奏形式又可分為單面鑼和組合鑼兩類。   

    在這些鑼中, 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大的直徑達一米五以上。不僅它們的造型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點。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大鑼發音較低,鑼邊 鉆孔系繩,左手提起或掛於架上,右手執棰擊奏;小鑼發音較高,鑼面呈坡形,鑼臍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 ,右手執鑼板擊奏;掌鑼是鑼中最小的一種,鑼面平坦無臍,形如盤狀,置於左手掌中,右 手執鑼板擊奏;雲鑼是鑼中可演奏旋律的樂器,由十面小鑼組成,用繩系於木架上,左手執 架柄,右手用鑼棰擊奏。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組合型銅鑼發展很快,出現瞭套、排、編、琴、二十九音雲鑼、三十六音和三十八音雲鑼等新品種。   鑼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鑼在中國的民族樂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應用范圍也很廣泛,它不僅在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中國的打擊樂器根據制作材料的不同,分為金屬、竹木和其它三種。鑼屬

    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鑼是用銅冶煉 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邊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 最早使用銅鑼的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   到瞭公元前二世紀左右,隨著各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加強,銅鑼逐漸向中國內地流傳。那時候,銅鑼在戰爭中應用比較廣泛,古代的軍事首領們經常用銅鑼來指揮軍隊作戰。中國古代的軍事術語"鳴金收兵"中的"金"就是古代銅鑼的別稱。   長期以來,由於應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形成瞭各具類型的鑼約30餘種,其中常用的有大鑼和小鑼兩種。 大鑼是銅鑼類樂器當中體積最大的一種,直徑在3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   它的特點是發音寬宏,深沉而雄厚,音色柔和,餘音比較長;在大型樂隊中,大鑼往往起到渲染氣氛和增強節奏的作用,而在戲劇中則用以增強氣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等。 小鑼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直徑在21至22.5厘米之間,小鑼是一種用途很廣的伴奏樂器,尤其被中國的戲劇京劇、評劇、梆子戲、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廣泛采用。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

    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中國古代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保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   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稱佈山縣)羅泊 灣一號 墓,還曾出土瞭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厘米 、縱徑33.4厘米,鑼臍直徑22厘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系瞭三個等距的活環,鑼面上刻銘文“佈”字。這是中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物。可見,鑼在 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瞭。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方至中原,但見於記 載較晚。《舊唐書·音樂志》在“銅拔”條中有:“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西戌及南蠻。… …南蠻國大者圓數尺,……”這圓之數尺的“銅盤”,是鑼見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北宋陳?在《樂書》中提及銅鑼在中原出現時說:“後魏自宣武以後,始好胡音。洎於遷都,…… 打沙鑼。”時當公元515年之後,將敲擊一種小鑼稱作打沙鑼。古代,鑼常用於禮機和戰爭 ,曾稱為“金”。故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收兵”之說。到瞭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 鼓板”中被應用。   元代,除各少數民族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蘭采和雜劇》中就有:“持著些……鑼、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禮樂志》中開始載有雲(即今之雲鑼),並記述瞭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充分說明 當時鑼的制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運用開辟 瞭廣闊的天地。明、清以來,各種形制的鑼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鼓吹樂、吹 打樂、鑼鼓樂中。   鑼在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當時戲曲 歌舞中就用 到瞭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我國的大鑼還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傢戈賽克開 始將大鑼用於管弦樂作品中。在中國廣大城鄉,鑼還曾是肩擔貿易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 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20世紀以來,鑼已被各少數民族和 漢族廣泛用於民間娛樂、節慶活動、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參加各種樂隊演奏。
    鑼把鄉村所有殘缺的日子拼湊起來,拼成一個圓,讓夢在裡頭回響。鑼聲是鄉村最樸素的語言。

    鑼以一種純鄉土的韻腳,平鋪直敘地抒情。日出而作,太陽是鑼;日落而息,月亮是鑼。鑼是農人車輪留下的轍痕。走過瞭人生的風風雨雨,那崎嶇的旋律和坎坷的節奏,把無數的昨天串成風俗色彩釅烈的客傢民歌。星移鬥轉,季節更替,鑼聲在鄉間小路回旋,時而驟然變成守望的停頓,時而以熱情的調子感染遠方。救月是鄉村最壯烈的一頁。   從月缺到月圓,鑼歷經滄桑。鑼聲起起落落意味深長,村民用結繭的雙手通過鑼鍍亮最吉祥的日子。黝黑而忠厚的臉龐,油亮而不屈的脊背,農民在鑼聲中挺直躬耕之後的腰板,勤勞的品格在農事中磨煉得像鑼一樣鋥亮。鑼聲鏗鏘有力撼人心魄,村莊從此不再藏在農歷裡沉寂。 誰握住命運的槌子,誰就能敲響心中嘹亮的夢,敲響生活的強音。
    中國鑼鼓樂,這一民間傳統器樂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宏壯的民族氣派和獨特的東方神韻著稱

    於世。   從古至今,鑼鼓樂 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是作為一種音樂類別,它始終伴隨著中國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思想感情不斷繁衍、傳承和發展,成為人 民大眾喜聞樂奏的藝術品種而深深紮根於民間音樂沃土之中,並始終發揮著它那無可替代的社會精神效應。   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的 普遍提高,文化藝術生活的復蘇,作為與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鑼鼓樂,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活躍於全國各地,專業與業餘兩支隊 伍攜手並進,共同開創瞭中國鑼鼓樂的繁榮局面。專場鑼鼓樂表演在海內外舞臺的積極展現;各地鑼鼓樂比賽活動的廣泛開展;一批優秀的打擊樂作品的相繼產生,可以說,中國鑼鼓樂自80年代以來,在演奏與創作方面得到空前發展,在音樂生活中獨樹一幟,可謂異軍 突起,令人刮目相看。譜寫中國鑼鼓樂新篇章,使其發展更具深度和廣度,還有賴演奏傢們的樂曲表演、作曲傢們的積極參與、音樂理論傢的理論指導、教育傢們的傳授培養。   對中國鑼鼓樂的理論研究,音樂界前輩及眾多同仁,在這方面已取得相當成果,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學習經驗。中國鑼鼓樂特性這一課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僅針對樂隊型態和功能特性與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結合本人教學及演奏實踐,談談自己粗淺 體會,供大傢商榷。
    最早,銅鑼是古代居住在滇池地區的濮族人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使用的樂器。在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

    中,還曾出土瞭漢代的百越銅鑼。可見,鑼在我國已有 2000多年的歷史瞭。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才傳到中原,但見於史籍較晚。   到瞭元代,除民間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鑼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元代以後,戲曲藝術的不斷發展為鑼的運用開辟瞭廣闊的天地。鑼在明、清的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昆曲用到瞭雲鑼、小鑼、大鑼和湯鑼等。近百年來,鑼在地方戲曲、民間音樂、民間娛樂和節慶活動中被廣

    泛應用,甚至還成為小販和江湖藝人招攬生意的工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銅鑼約有30種左右。在這些鑼中,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而且它們的造型、音色和效果各有特色。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   大鑼
     品種繁多的大鑼  打擊樂器。銅制,圓形扁平,直徑約3_0_公分,有鑼門(_即鑼心,直徑約 1_0_公分的圓平面)_、鑼邊(_與

    鑼心相連的外圍斜面)_兩部分。奏時左手持鑼繩,使鑼面垂直,右手持擊槌,以槌頭(_用佈裹成)_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鑼音高亢。京劇所用形體較小,稱京鑼。多用於武將或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及配合突變的情感等。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揣鑼、打邊等。   大鑼,是鑼類樂器中形體較大者,直徑30厘米左右。發音寬宏、深沉,音色柔和、渾厚,餘音很長。它常為我國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舞蹈伴奏所采用。在歐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傢,不論輪船下水、軍艦啟航,還是鬥牛賽馬,拳擊賽象,也常常要鳴大鑼助興。在西方國傢大鑼還用於宗教機式或歌舞伴奏。在東南亞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大鑼帶有神秘色彩,作為驅除魔鬼或祈天喚雨的聖靈,有時還是傳遞消息的工具。 名揚世界的抄鑼  抄鑼,又叫山鑼,因不刮鑼邊和鑼心並塗以黑漆標志而有黑鑼之稱。它的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

    遠在古代,從皇帝上朝、宮廷聚會、將相出巡直到民間百姓的節日喜慶中,都少不瞭使用抄鑼。   現代的抄鑼,規格不一、用途各異。重量為1.5~44公斤,分為大、中、小三種:鑼面直徑30~45厘米的為小抄鑼,用於京劇和其他戲劇,它也常在民間婚事中起開道作用,故也稱開道鑼。鑼面直徑50~70厘米的為中抄鑼,常為中、小型歌舞劇團、管弦樂隊或遊行慶典時所采用;80厘米以上的大抄鑼,為大型歌舞劇團和交響樂團所使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央樂團曾將大抄鑼作為珍貴禮物,贈送給前來我國演出、進行文化交流的前蘇聯、德、朝、波、美等國的一些著名樂團,被國外音樂界傳為友誼佳話。   開道鑼材料為銅制,聲音特別宏厚,且回音超長,純手工打造。重為30斤左右。古代官員出行時,差役們要在前面敲著鑼開道。鳴鑼開道很有講究的:縣官出行時鳴7下,意思是“軍民大傢等人都要閃開”,府官出行時,鳴9下,意思是:“官史軍民人等齊閃開”。提督官員出行時鳴鑼11下,意思是“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閃開”。若是都統以上的官員出行時則要鳴鑼13棒鑼,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員軍民等閃開”。 音色各異的小鑼  小鑼,民間叫鏜鑼,北方一帶叫手鑼,武漢地區稱班鑼或回音班鑼,京劇中稱京小鑼,是鑼中形體較小

    者,小鑼 分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是京劇、評劇、梆子、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使用的伴奏樂器。過去北京街頭賣豌豆糕小販和耍木偶者,常用小鑼作為招攬生意的喚頭。也屬鑼的一種,因鑼面較小而得名。銅制,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著豐富合奏的效果。 形如小盤的掌鑼  掌鑼,是鑼中形體最小者,隻有手掌大小,直徑10厘米左右,鑼面平坦

    無臍,形如盤狀。品種有月鑼、湯鑼和馬鑼等多種,在民間非常流行,廣泛用於地方戲曲、民間音樂和鑼鼓隊中。 雲鑼藝術的發展  雲鑼,古名雲民間稱九音鑼,是銅鑼中能演奏曲調的樂器,常用於

    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經過不斷改革,雲鑼擴大瞭音域,提高瞭音質、美化瞭音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為民族管弦樂隊所采用。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音高不同的小銅鑼編排起來,用於音樂演奏。600多年前的元代,雲鑼不僅在民間流傳,並且在宮廷的宴樂中使用,當時稱為雲《元史·宴樂之器》中說:“雲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簡述瞭雲鑼的形制和奏法。歷代雲鑼數量不一,從元代史籍和壁畫來看,就有10音、13音和14音雲鑼,清代前期曾發展到24音雲鑼。
    鑼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制結構,其四周 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一木棰。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

    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 右手拿棰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 樂器特色: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宏亮而強烈,餘音悠長持久。通常,鑼聲用於 表現一種緊張的氣氛和不祥的預兆,具有十分 獨特的藝術效果。
     
    鑼由鑼體、鑼架(鑼繩)、鑼棰三部分組成(圖6)。鑼體銅制,因用“響銅”制成,故也有“響器”之稱。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 動發音。
      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稱為臍、光或 堂,是發音的主要部分,臍的大小、厚薄與鑼的 面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無臍或突起成半圓的球狀,這些都構成瞭 鑼的主要特征。鑼臍與鑼邊之間稱為鑼面、“二位”或“內、外八字”,在鑼邊一側鉆有 兩個鑼孔,以穿系鑼繩,便於提攜或懸掛鑼架。 長期以來,經過各族人民不斷的精心創造,由於應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在中國形成瞭品 種繁多、各具異彩的鑼。據形制特征可分為平型鑼、臍型鑼和乳型鑼三類;按發音高低可分為低音鑼、中音鑼和高音鑼三類;按演奏形式又可分為單面鑼和組合鑼兩類。
     

    在這些鑼中, 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大的直徑達一米五以上。不僅它們的造型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點。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大鑼發音較低,鑼邊 鉆孔系繩,左手提起或掛於架上,右手執棰擊奏;小鑼發音較高,鑼面呈坡形,鑼臍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 ,右手執鑼板擊奏;掌鑼是鑼中最小的一種,鑼面平坦無臍,形如盤狀,置於左手掌中,右 手執鑼板擊奏;雲鑼是鑼中可演奏旋律的樂器,由十面小鑼組成,用繩系於木架上,左手執 架柄,右手用鑼棰擊奏。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組合型銅鑼發展很快,出現瞭套、排、編、琴、二十九音雲鑼、三十六音和三十八音雲鑼等新品種。
      鑼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鑼在中國的民族樂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應用范圍也很廣泛,它不僅在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中國的打擊樂器根據制作材料的不同,分為金屬、竹木和其它三種。鑼屬

    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鑼是用銅冶煉 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邊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 最早使用銅鑼的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
      到瞭公元前二世紀左右,隨著各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加強,銅鑼逐漸向中國內地流傳。那時候,銅鑼在戰爭中應用比較廣泛,古代的軍事首領們經常用銅鑼來指揮軍隊作戰。中國古代的軍事術語"鳴金收兵"中的"金"就是古代銅鑼的別稱。
      長期以來,由於應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形成瞭各具類型的鑼約30餘種,其中常用的有大鑼和小鑼兩種。 大鑼是銅鑼類樂器當中體積最大的一種,直徑在3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
      它的特點是發音寬宏,深沉而雄厚,音色柔和,餘音比較長;在大型樂隊中,大鑼往往起到渲染氣氛和增強節奏的作用,而在戲劇中則用以增強氣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等。 小鑼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直徑在21至22.5厘米之間,小鑼是一種用途很廣的伴奏樂器,尤其被中國的戲劇京劇、評劇、梆子戲、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廣泛采用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

    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中國古代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保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
      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稱佈山縣)羅泊 灣一號 墓,還曾出土瞭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厘米 、縱徑33.4厘米,鑼臍直徑22厘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系瞭三個等距的活環,鑼面上刻銘文“佈”字。這是中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物。可見,鑼在 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瞭。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方至中原,但見於記 載較晚。《舊唐書·音樂志》在“銅拔”條中有:“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西戌及南蠻。… …南蠻國大者圓數尺,……”這圓之數尺的“銅盤”,是鑼見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北宋陳?在《樂書》中提及銅鑼在中原出現時說:“後魏自宣武以後,始好胡音。洎於遷都,…… 打沙鑼。”時當公元515年之後,將敲擊一種小鑼稱作打沙鑼。古代,鑼常用於禮機和戰爭 ,曾稱為“金”。故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收兵”之說。到瞭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 鼓板”中被應用。
      元代,除各少數民族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蘭采和雜劇》中就有:“持著些……鑼、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禮樂志》中開始載有雲(即今之雲鑼),並記述瞭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充分說明 當時鑼的制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運用開辟 瞭廣闊的天地。明、清以來,各種形制的鑼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鼓吹樂、吹 打樂、鑼鼓樂中。
      鑼在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當時戲曲 歌舞中就用 到瞭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我國的大鑼還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傢戈賽克開 始將大鑼用於管弦樂作品中。在中國廣大城鄉,鑼還曾是肩擔貿易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 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20世紀以來,鑼已被各少數民族和 漢族廣泛用於民間娛樂、節慶活動、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參加各種樂隊演奏
     
    鑼把鄉村所有殘缺的日子拼湊起來,拼成一個圓,讓夢在裡頭回響。鑼聲是鄉村最樸素的語言。

    鑼以一種純鄉土的韻腳,平鋪直敘地抒情。日出而作,太陽是鑼;日落而息,月亮是鑼。鑼是農人車輪留下的轍痕。走過瞭人生的風風雨雨,那崎嶇的旋律和坎坷的節奏,把無數的昨天串成風俗色彩釅烈的客傢民歌。星移鬥轉,季節更替,鑼聲在鄉間小路回旋,時而驟然變成守望的停頓,時而以熱情的調子感染遠方。救月是鄉村最壯烈的一頁。
      從月缺到月圓,鑼歷經滄桑。鑼聲起起落落意味深長,村民用結繭的雙手通過鑼鍍亮最吉祥的日子。黝黑而忠厚的臉龐,油亮而不屈的脊背,農民在鑼聲中挺直躬耕之後的腰板,勤勞的品格在農事中磨煉得像鑼一樣鋥亮。鑼聲鏗鏘有力撼人心魄,村莊從此不再藏在農歷裡沉寂。 誰握住命運的槌子,誰就能敲響心中嘹亮的夢,敲響生活的強音
     
    中國鑼鼓樂,這一民間傳統器樂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宏壯的民族氣派和獨特的東方神韻著稱

    於世。
      從古至今,鑼鼓樂 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是作為一種音樂類別,它始終伴隨著中國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思想感情不斷繁衍、傳承和發展,成為人 民大眾喜聞樂奏的藝術品種而深深紮根於民間音樂沃土之中,並始終發揮著它那無可替代的社會精神效應。
      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的 普遍提高,文化藝術生活的復蘇,作為與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鑼鼓樂,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活躍於全國各地,專業與業餘兩支隊 伍攜手並進,共同開創瞭中國鑼鼓樂的繁榮局面。專場鑼鼓樂表演在海內外舞臺的積極展現;各地鑼鼓樂比賽活動的廣泛開展;一批優秀的打擊樂作品的相繼產生,可以說,中國鑼鼓樂自80年代以來,在演奏與創作方面得到空前發展,在音樂生活中獨樹一幟,可謂異軍 突起,令人刮目相看。譜寫中國鑼鼓樂新篇章,使其發展更具深度和廣度,還有賴演奏傢們的樂曲表演、作曲傢們的積極參與、音樂理論傢的理論指導、教育傢們的傳授培養。
      對中國鑼鼓樂的理論研究,音樂界前輩及眾多同仁,在這方面已取得相當成果,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學習經驗。中國鑼鼓樂特性這一課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僅針對樂隊型態和功能特性與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結合本人教學及演奏實踐,談談自己粗淺 體會,供大傢商榷。
     
    最早,銅鑼是古代居住在滇池地區的濮族人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使用的樂器。在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

    中,還曾出土瞭漢代的百越銅鑼。可見,鑼在我國已有 2000多年的歷史瞭。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才傳到中原,但見於史籍較晚。
      到瞭元代,除民間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鑼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元代以後,戲曲藝術的不斷發展為鑼的運用開辟瞭廣闊的天地。鑼在明、清的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昆曲用到瞭雲鑼、小鑼、大鑼和湯鑼等。近百年來,鑼在地方戲曲、民間音樂、民間娛樂和節慶活動中被廣

    泛應用,甚至還成為小販和江湖藝人招攬生意的工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銅鑼約有30種左右。在這些鑼中,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而且它們的造型、音色和效果各有特色。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
      大鑼
     品種繁多的大鑼
      打擊樂器。銅制,圓形扁平,直徑約3_0_公分,有鑼門(_即鑼心,直徑約 1_0_公分的圓平面)_、鑼邊(_與

    鑼心相連的外圍斜面)_兩部分。奏時左手持鑼繩,使鑼面垂直,右手持擊槌,以槌頭(_用佈裹成)_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鑼音高亢。京劇所用形體較小,稱京鑼。多用於武將或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及配合突變的情感等。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揣鑼、打邊等。
      大鑼,是鑼類樂器中形體較大者,直徑30厘米左右。發音寬宏、深沉,音色柔和、渾厚,餘音很長。它常為我國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舞蹈伴奏所采用。在歐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傢,不論輪船下水、軍艦啟航,還是鬥牛賽馬,拳擊賽象,也常常要鳴大鑼助興。在西方國傢大鑼還用於宗教機式或歌舞伴奏。在東南亞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大鑼帶有神秘色彩,作為驅除魔鬼或祈天喚雨的聖靈,有時還是傳遞消息的工具。
     名揚世界的抄鑼
      抄鑼,又叫山鑼,因不刮鑼邊和鑼心並塗以黑漆標志而有黑鑼之稱。它的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

    遠在古代,從皇帝上朝、宮廷聚會、將相出巡直到民間百姓的節日喜慶中,都少不瞭使用抄鑼。
      現代的抄鑼,規格不一、用途各異。重量為1.5~44公斤,分為大、中、小三種:鑼面直徑30~45厘米的為小抄鑼,用於京劇和其他戲劇,它也常在民間婚事中起開道作用,故也稱開道鑼。鑼面直徑50~70厘米的為中抄鑼,常為中、小型歌舞劇團、管弦樂隊或遊行慶典時所采用;80厘米以上的大抄鑼,為大型歌舞劇團和交響樂團所使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央樂團曾將大抄鑼作為珍貴禮物,贈送給前來我國演出、進行文化交流的前蘇聯、德、朝、波、美等國的一些著名樂團,被國外音樂界傳為友誼佳話。
      開道鑼材料為銅制,聲音特別宏厚,且回音超長,純手工打造。重為30斤左右。古代官員出行時,差役們要在前面敲著鑼開道。鳴鑼開道很有講究的:縣官出行時鳴7下,意思是“軍民大傢等人都要閃開”,府官出行時,鳴9下,意思是:“官史軍民人等齊閃開”。提督官員出行時鳴鑼11下,意思是“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閃開”。若是都統以上的官員出行時則要鳴鑼13棒鑼,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員軍民等閃開”。
     音色各異的小鑼
    小鑼,民間叫鏜鑼,北方一帶叫手鑼,武漢地區稱班鑼或回音班鑼,京劇中稱京小鑼,是鑼中形體較小

    者,小鑼 分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是京劇、評劇、梆子、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使用的伴奏樂器。過去北京街頭賣豌豆糕小販和耍木偶者,常用小鑼作為招攬生意的喚頭。也屬鑼的一種,因鑼面較小而得名。銅制,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著豐富合奏的效果。
     形如小盤的掌鑼
      掌鑼,是鑼中形體最小者,隻有手掌大小,直徑10厘米左右,鑼面平坦

    無臍,形如盤狀。品種有月鑼、湯鑼和馬鑼等多種,在民間非常流行,廣泛用於地方戲曲、民間音樂和鑼鼓隊中。
     雲鑼藝術的發展
      雲鑼,古名雲民間稱九音鑼,是銅鑼中能演奏曲調的樂器,常用於

    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經過不斷改革,雲鑼擴大瞭音域,提高瞭音質、美化瞭音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為民族管弦樂隊所采用。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音高不同的小銅鑼編排起來,用於音樂演奏。600多年前的元代,雲鑼不僅在民間流傳,並且在宮廷的宴樂中使用,當時稱為雲《元史·宴樂之器》中說:“雲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簡述瞭雲鑼的形制和奏法。歷代雲鑼數量不一,從元代史籍和壁畫來看,就有10音、13音和14音雲鑼,清代前期曾發展到24音雲鑼。
     

     


    undefined

    undefined
       河南省洛陽市華藝制鼓廠位於洛陽偃師市馬屯工業區,我廠制鼓及經營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實力雄厚,技術精湛,各種鼓樂的選料講究,工藝精細,紅鼓類均用優質楊木做鼓身。使鼓身結實耐用。白茬鼓類均用椿木,楝木做鼓身,使鼓身,花紋美觀,結實光滑。鼓皮用優質雄性黃牛皮和優質水牛皮做鼓面,優質的木身和上乘的鼓皮結合而成,使擊打出來的鼓音深沉高揚給聽者以美的享受。本廠在制鼓時,選料考究,什麼樣的材料發什麼樣的音。為瞭使制出的鼓鼓聲純正,本廠嚴把材料關,努力使每制成的一面鼓都是精品,也是我省目前制鼓行業最專業的廠傢之一,所制產品美觀大方,質量上乘,物美價廉,產品銷遍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
      我廠制作的大鼓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展風采,深受中外朋友的好評,歡迎新老客戶前來咨詢訂購
        電話86 379 67592855        手機;13838812329    手機15538534559 手機;13525929600   QQ1874839777    QQ1339714744



    新手教學
    鼓廠直銷 打擊樂器,銅響樂器,高低檔鼓 民族鼓 寺院鼓_樂器箱包_箱包_服飾、鞋帽_貨源_批發一路發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
    相關商品
    line 線上客服  ID@tsq1489i
    線上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