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代碼:11587850

  • 現在位置: 首頁 » 貨源 » 農業 » 農業用具 » 其他農業用具 »
    供應各類古農具,仿古農具,木製農具.木製手拉風箱.品種齊全
    商品代碼: 11587850
    (可點擊以下立即詢價直接線上諮詢,或來電提供此商品代碼諮詢)
    即日起提供日本樂天代購服務-詳見 Rakuten-suki日本樂天代購,謝謝。
    商品詳細說明
    新奇創意項目 不報名

    手拉風箱

           名稱:手拉風箱

    規格:長0.9米  寬0.26米 高0.45米

    據東漢《政論》記載,“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為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裡說的三犁共一牛即後來的三角耬。耬車由耬鬥、耬腳等構成。耬腳直通耬鬥,鬥貯種子,使用時由牛拉,後由人控製,種子順著耬腳播種到地裡。可見我們的祖先在2100多年前就掌握瞭播種技術。農耕的根本就在於播種。耕是播的基礎,樓的出現就是農耕技術革命的開始。但是經過這麼漫長的歷史,耬的基本技術元素沒變,耬的外在形式依然,足顯得耬在農耕中的先進的實用的歷史地位。

    我有時傻癡癡想,20多個世紀,耬把多少種子撒入大地,大地又為人類返還瞭多少糧食。這個賬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計算的。這便是耬的歷史功績,連大自然也無法發否定。耬在不斷的繁衍著糧食啊!

    耬在農人的心目中是一件很有講究的傢具。打(做)耬需要很高的技術,手藝很高的匠人才敢去下手。用的材料也要求很嚴格。耬轅(也叫耬桿)用槐木,圖個硬棒;耬鬥需是柳木,因為造型,彎曲伸張起來木質有韌性;樓的三條腿必須棗木。腿裡要勒漏槽,棗木結實又光滑,便於種子順當當往下流。我記得小時候隻有財東傢才能打得起耬的。村子二十多戶人傢也隻有兩三把耬。那年六伯傢雇瞭翁氏來打耬。翁氏牛的很,他乾活不許人看,整天鉆進車房裡鋸呀鉆呀刨呀的,人們聽著那聲音就感到神秘呢。屋裡人把飯做熟瞭也不敢去喊匠人來吃,得叫娃,去,叫匠人吃飯。打耬很有些迷信講究呢。

    解放初省城裡演紅著一本迷戶戲,叫《梁秋燕》,男女主人公在憧憬著他們的美好生活時唱道:

    春生:地裡的犁耬耙耱我包攬,

    秋燕:我縫下新衣給你穿。

    春生:小叫驢拉犁胡打歡,

    秋燕:我給你拉牛把耬牽。

    可見美滿幸福的生活離不開犁耬耙耱。而耬呢,又是一種通過播種創造人類生活的工具,這兒耬又直接參與著人類勞動和生活,給人們的生活憑添瞭許多情趣。沒有耬的人類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可是世界進步到今日,據說耬早已退出農耕的歷史舞臺,糧食的畝產也早已超過千斤。如果耬有靈性的話它也會臉紅的。中國有句老話,能者向前,樓被淘汰,是自然的。不過人類還是應當記住它的歷史功勞。

    讓我不能忘記的是當年牽耬、倒麥籽。我被傢鄉人視為念書的材料,粗活重活我乾不瞭也不讓我去乾。每年種麥時節放忙假,我不是被隊長安排牽耬就是倒麥籽。牽耬好辦,牽住牲畜沿著犁溝端端朝前走,莫讓耬溝彎彎曲曲就行瞭。那個時候我挺羨慕搖耬的把式,他們都是農村的能人。那搖耬確實是很講技術的,手、腳、眼並用,稀稠自在心中,有口訣說:腳踏樓溝手板樓,盯住籽眼看稀稠。等麥苗出來,人們誇不盡耬把式的手藝。我們村裡順娃就是耬把式,我經常給他倒麥籽,這活雖然說輕松,但要有眼色,也是心中有數的,隨時掌握耬鬥裡麥籽的貯量,既不能過多也莫要太少。我想瞭個辦法,端著一升麥籽,跟上耬跑一個來回,就知道幾個來回倒一次麥籽。這樣自己不慌不忙的抽空還可以看書,又不過多的乾擾耬把式搖耬。順娃很高興,他說愛念書和不愛念書就是不一樣,有瞭學問乾活就會尋竅道。那個發明耬的趙過,怕也是個讀書人吧。不過他應當懂得,自己的功勞再大,也離不開民間這些千千萬萬個像順娃一樣的耬把式。3

    現代漢語詞典裡說,耙是碎土和平整土地的工具。它的用處是把耕過的地裡的大土塊弄碎整平。可見耙是為耕和種服務的。然而耙的出現卻無考,據說遠在犁和耬之後。耙是勞動人民在耕種的實踐中根據實際需要發創造的。起初,耙是手把式的,頂上橫著一個一尺寬的耙頭,把地裡的柴火之類的雜物往地邊攏,便於耕種。隨著耬的出現,對播種的土地要求更高瞭,田間土塊過大會把耬撐起來,耬腳很難插入土地;田塊凹凸不平不僅直接影響播種質量,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於是人們就用手耙刨地,土塊碎瞭,田塊也平瞭。手耙就是耙的起源。後來手耙變成一種竹器,專門攏柴。

    耙因地域的不同而形狀各異,有釘齒耙和圓盤耙等。我們關中東部農村自古以來用的是釘齒耙。那耙的結構分為木質的耙盤和鑄鐵的耙齒兩個主要部分。耙盤一般用榆木做成,為的是韌性好,經久耐用。耙盤為方形,長五尺,寬二尺,周圍銼滿瞭耙眼,把扁圓形的尖兒彎彎的鑄鐵齒兒裝上去。耙盤的前杠上有兩隻鐵環,那是掛革頭用的。耙地時根據田裡土塊的大小,用一頭或者兩頭牛來拉,耙盤上用重物壓著,既免得耙盤被彈起,有保證耕作質量。耙過的地平展展的,遠遠望去給人一種開闊坦然之美。

    耙還有幾種功能。一是除靠茬地裡的草。靠茬地就是莊稼在倒茬的時候專門留下來的空白地。所以一到夏天遇上雨澇,草就瘋長。這時套上耙拉上幾個來回,草就滿掛掉瞭。二是冬麥過旺,耙上幾遍,部分根系遭到拉損,遏製旺長。

    那年回趟老傢,在村口見一被遺棄的耙盤,木頭已經斑駁得很廋瞭,而那四角的卯竅仍然嚴絲合縫的,還是很結實的樣子。一夥人坐在上邊諞閒傳。我就問他們,現在種地不用耙瞭?村裡人“癡”的一下笑我比農村人還落後,說世事先進到哪兒去瞭,耙早都進瞭歷史博物館。現在種地,夏季有聯合收割機,連麥稈都回填進地裡瞭,然後再給你平得好好的,隻等著條播機種呢。過去到秋季收包谷真愁人呢,桿兒一根一根的砍,根一朵一朵的挖,既慢又勞累,現在也有瞭收包谷的收割機,包谷桿照樣回填到地裡瞭,後麵接著就給你種上瞭麥子。過去農村人羨慕城裡人清閒,現在城裡人不比農村人舒坦。

    耙淘汰瞭人們覺得那是很自然的事情。undefined

    耱的命運比耙更慘,因為它是用荊條或者藤條編的,早被人們當柴火燒瞭。

    要說耱跟耬一樣,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出現瞭。一些地方叫耢。《齊民要術》中記載著“耕而不耢,不如做暴”的諺語;《王禎農書》指出,“凡已耕耙欲受種之地,非耱不可。”西漢的農耕文獻中也已提及到耱。

    耱雖說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它可以說是歷代農具中最不值錢的東西。用三根板條做經,以荊條或藤條為緯編起來的,不怕風吹雨淋,隨便放那兒都行,誰也不把它當回事。農人說,太平盛世,耱用畢瞭放在地邊也沒人拿去。我記得下雨時,我爸就將耱棚在天井上當過道。人過來過去的踏,我覺得怪可惜的,好賴也是個物件,讓雨淋著。爸笑我傻,說耱越淋越結實呢。

    耱的身賤義務卻很重。它的主要功能是平整土地,跟耙不同的是,它破的是田間裡更碎更細的土塊,製造著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壤。隻有耱過的地才能下種。因為耱和耙是老搭檔,所以耱地和耙地一樣,又臟又累。人站在耱盤上,牽著牛的韁繩掌握平衡,隨著耱的不停顛簸,前俯後仰,隨時有栽倒的可能。站一來回,腿和腰就困得難受。一晌午下來,全身如散架一般疼痛。鼻孔嘴邊滿是泥,渾身上下囫圇一個土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有誰人知道這耱地的苦中苦呢?記得我小時候好奇,以為站在耱上讓牛拉著很刺激。大人見我很小,讓我爬在耱上。不料那牛剛一起步就要屙屎,啪的一下,糞沾瞭我一身。我嚇哭瞭,拾起身來撒腿就跑,掌耱的人卻哈哈哈的大笑。

    耱麥是耱的又一個重要義務。初冬時節,為瞭防止小麥冬旺和保墑,田間又揚起瞭催牛鞭,拉耱的牛兒遍地走。耱便把冬天的農田裝點得分外幽靜。麥苗的綠茬兒一綹向西一綹向東,遠遠望去,大地像是蓋上瞭草綠和墨綠相間的毛毯。麥苗也顯得有瞭精神。這個時候地裡很少有草瞭,但是小孩們總愛提上草籠在麥地裡轉悠。他們最會享受這綠的世界,在麥地裡一大晌一大晌的嬉戲。農人們把這叫“踏墑”。所以耱麥也叫踏墑。

    現在的交通十分方便,常常想在冬天去傢鄉的麥田裡看看,可是再也找不見當年的場景。村裡人說小麥種下瞭就隻等著收,再也不用打動。耱送到歷史博物館裡人傢肯定不會要,所以乾脆自傢燒算瞭!

    現在這世界上就留下瞭個“耱”字。

    碌碡undefined

    在農村碌碡是個吉祥物。比如有人叫碌碡,那一定是他傢的兄弟姐妹命短,有瞭他以後父母給他起瞭這既粗又壯的名字,以祁健康成長;又比如說;“今年碌碡底下咋樣?”意思是說碾打情況如何,碌碡底下厚實瞭,就是好收成;還有,“又起碌碡瞭”(把嶄碌碡或買碌碡叫起碌碡)意味著日子過到上峰頭瞭。記得小時侯我們傢沒碌碡,碾場時等六伯或三爸碾畢,借瞭人傢的牲畜和碌碡。因為我傢是小戶人傢,趁不著起一掛碌碡。農村人常以碌碡論傢道,能起三掛碌碡的就算是很好的傢瞭,至少有三十多畝地,一料麥子下來,打30多石(每石300斤),讓窮傢小戶羨慕死瞭呢。窮傢過的是“借著吃,打著還,跟上碌碡過個年”的艱難日子。

    據有關資料,碌碡在半坡時就已經有瞭。可以說中國的農耕歷史有多長,碌碡的歷史就多長。農業合作化時,我們村轉入社裡的碌碡有十多掛,老年人說都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有百十年歷史。碌碡的形狀和結構一直沒有變。一掛碌碡由碌碡和撥架構成。碌碡是一塊園園的石料嶄成的,直徑2尺左右,長和直徑幾乎一樣,看起來很憞實。內側略略小於外側。兩側中間鑲著一件小小的鐵凹,撥架套上去,那軸就卯進凹裡,用時摸點清油,轉起來很滑潤自如,生畜拉著也很輕松。半根木頭解成兩半,兩頭挫上卯,用兩個木桄連接起來就是一架撥架。

    過去碌碡最大的用場那就是在麥場裡碾場。

    碾場是農民最喜悅的時刻。一時的收成決定著一年的生活。舊時候人傻,竟然有祁拜碌碡的呢。

    記得碾場是一吃畢早飯,人們就扛上杈紛紛趕往麥場。碾場的第一道工序是攤場。把堆積如山的麥禾刨開,用一個叫堅杈的專用工具拉進場裡,再拿木杈一一挑開撐起,讓太陽能夠曬透。曬一會翻一遍,直到人們吃瞭午飯,便套起瞭碌碡。

    吆碌碡也講把式。給牛蒙上眼睛,拽著碌碡在攤滿麥禾的場裡轉圈兒,全憑吆碌碡的人牽著牛韁繩掌握方向和碾壓的程度。而且還要不斷地揚著鞭子,防著牛屙糞。不停地轉悠,人容易犯困。有的把式轉著轉著就打開瞭盹,人們操心的喊他,他睜開眼睛,說他靈醒著呢。碾過三四遍,麥秸就蓬松瞭。接著就是起場。先把麥秸用堅杈攬去,然後把帶著麥衣的麥粒推到一起,我們那兒把這叫孕堆,就等著風一來揚場,那潔凈的麥粒就像瀑佈一樣從空中往下淌,讓農人們心醉。麥收時節,傢傢戶戶都改善夥食,不是煎餅就是油饃。滿世界的樂。

    這些年碌碡常被栽在農傢門口或者村邊人們聚集的地方當坐塌。碌碡退出農耕的歷史舞臺尚且派上瞭用場。前些年去域內一個休閒景點,見一汪池水圍栽滿瞭碌碡,既保護瞭池岸,又方便瞭遊人歇息,更讓人產生出一種懷舊的情思。



    新手教學
    供應各類古農具,仿古農具,木製農具.木製手拉風箱.品種齊全_其他農業用具_農業用具_農業_貨源_批發一路發
    批發市場僅提供代購諮詢服務,商品內容為廠商自行維護,若有發現不實、不合適或不正確內容,再請告知我們,查實即會請廠商修改或立即下架,謝謝。
    相關商品
    line 線上客服  ID@tsq1489i
    線上客服